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汉语中天气情感隐喻解读

2013-02-16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引言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情感并不是难以言状的,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概念内容。这一概念内容由隐喻的复杂网络所构建,所以要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理应从隐喻的视角加以理解,并对与之相关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细化。汉语中人们用阳光、风雨、雷电、冰霜等天气现象词语来描述情感,天气有“晴”有“阴”,情感也像天气一样,有“阳光灿烂”,也有“阴云密布”,甚至“大发雷霆”。因此,对汉语天气情感隐喻进行研究不仅能找出其特点,对汉语文化研究也是一种补充。

二、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形成的基础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是将源域中较为具体的经验影射到较为抽象的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由于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天气情感隐喻形成的基础恰好就是人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身体经验而铸就出的新认知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借助于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谈论较为抽象的情感。汉语中很多表示情感和情绪变化的语言都来源于天气或天气变化的词语,因此本文将对汉语天气情感隐喻隐喻进行解读。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采取语言分析法从共时的角度对汉语中的天气情感隐喻进行系统的研究,语料主要取自《现代汉语词典》、《中华成语词典》,通过查阅其中天气词语(包括表天气现象及季节的专有词语,如阳光、风雨、云雾等;描绘天气的词语,如阴晴、冷暖等),收集始源域(喻体:天气词语)中表示目标域(本体:喜悦、愤怒、冷酷、悲伤忧愁、恐惧等情感)的短语,对这几种情感隐喻分别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从天气隐喻能表达喜悦、愤怒、冷酷、悲愁、恐惧等五类情感来解读汉语中天气情感隐喻。

三、汉语中的天气情感隐喻

(一)表达喜悦的情感

喜悦是人基本情感中的一种,是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晴朗的天气会令人身心舒适,往往具有开朗、乐观、令人愉快的喻义。如:“阳光男孩”,“心情晴朗”。

人们在微风习习的天气里感觉轻松和舒适,常用感觉轻松舒适的“晴朗、微风”等天气词语来隐喻表达愉悦、乐观的情感。而春天在中国寓意美好,因此有成语“春风满面”“如沐春风”“春风得意”,都比喻和悦的神色,隐喻喜悦的情感。

(二)表达愤怒的情感

天气现象雷和暴风雨的巨响和威力都隐喻着人的盛怒或者激愤,都具有短暂性,一触即发,巨响和威力给人带来危险,这和人们体验愤怒的情感具有相似之处。雷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威力很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暴风雨的高强度和力度通常给万物带来摧残和迫害。成语“暴跳如雷”、“雷霆之怒”、“大发雷霆”均表示人们愤怒的情。

此外,温度高也可以隐喻愤怒的情感,温度升高预示着情绪高涨激动,因为当人的情绪高涨时,皮下血流供应量增多,身体的热度增加,体内温度随之升高。如“怒火冲天”表示人的心情如盛夏烈日烘烤一般炽热。

(三)表达冷酷的情感

温度降低则表示情绪低落冷淡。当人的情绪低落时,血液流回心脏,身体的热度降低,体内温度也随之降低。如“冷淡”、“冰冷”、“冷笑”、“冷酷”、“冷落”、“冷漠”、“冷眼”、“冷遇”、“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冷眼旁观”均可形容一个人举止不友好,态度冷淡。

冰霜的低温令人感到寒冷,人们通常也借此表达冷漠残酷的情感。如“冰霜”、“冷若冰霜”。

(四)表达悲愁的情感

天气不好时,给人凄凉悲伤感,如可形容人脸色“阴沉”,心情“沉重”、“阴郁”。“风吹雨打、风里来雨里去、风雨交加”等天气给人的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这类词语比喻旅途或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或艰难,给人凄凉悲伤感。此外,“不测风云”也隐喻人们的不幸遭遇。

忧愁的情绪和人对云、雾的体验非常相似。云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片水汽,会遮住太阳光线,还有可能带来雨。因此云也常用来隐喻挥散不去的讨厌事物,给人带来郁闷的阴影。有雾的天气,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种思路使得雾常用来隐喻令人困惑迷茫的情感。如“愁云” 喻指导致情绪低落忧愁之事,烘托哀愁的氛围,“云里雾里、一头雾水”隐喻不明白,理解事物困难。

汉语中人们经常用“秋天”形容不好的时期,因此有“悲秋”之说,还有如“多事之秋”,“存亡之秋”。

(五)表达恐惧的情感

人在恐惧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脏和脉搏跳动加速,血液循环不畅通,因此身体发冷、脸变色、心脏跳动加快等生理反应,如有成语“不寒而栗”,“胆战心寒”,“噤若寒蝉”,形容人吓得“手脚冰凉,直冒冷汗”等。

四、总结

以上对汉语天气情感隐喻的分类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抽象复杂的情感可借助于具体自然现象--天气来表达,其认知基础主要源自人类的生理反应和身体经验。人类对天气以及天气变化的身体体验构成了我们对抽象情感进行映射的基础,而不同语言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汉语天气情感隐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文化的特性,因此,可以借助本文研究结果,对英汉天气情感隐喻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家旭。 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5

[3]陈家旭。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1)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