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构建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教与学互动关系

2013-02-16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 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论文摘要】现代开放教育理论对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武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强调师生之问教与学的互动。作者结合近年来在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以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思路,并介绍了一些深受学员好评又初见成效的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发展倡导终身教育理念,这为电大、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现代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科学调节学生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网络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情感沟通相对较少,师生之间的准分离以及开放教育学员半工半读的特点使得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变得相对困难。先进的教育需要先进的师生关系,作为电大教师,积极推进互动教育,探索改善教与学之间互动关系的途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提高电大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近年来,笔者在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探索,以课程教学为出发点,逐渐提炼出一些在南京电大深受学员好评又初见成效的构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操作方法。

二、互动关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为学生知识构建提供适当的原材料,三是为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提供指导,四是对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给予支持或建议。总之,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建立中,教师是主导,是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设计者和维护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多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及时了解他们的反应和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各种支持和服务,极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环境。在师生之间,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促进教师不断思索和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合作教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以下以课程教学为例,介绍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如图1)。课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是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此互动关系的构建要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运用教育心理学和过程评价体系等手段激发和保持学员学习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服务,共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进行反馈,共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开放教育师生互动关系构建的操作方法

开放教育中由于学员半工半读,集中面授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学员的层次差异性比较大,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必须采取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课内和课外、传统和网络等方式相结合。

(一)互动关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对学生和课程特征进行深入了解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而教学设计的基础工作是要对学员和课程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我们在每学期初都要设计问卷,对选修某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采用书面和网上两种形式匿名进行,问卷主要对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上网条件、以往所学专业、面授辅导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学员的情况和需求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二)学期初通过导学课构建师生充分沟通的平台

教师为了使教学结合实际,必须全面了解和他交往、对话的学生,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易于与学生沟通理解的“文本”,这个“文本”源于教材却不同于教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即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但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把他所理解的知识简单地“注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而是通过学员的自主选择,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文本”。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文本”时,为了使双方的对话和沟通能够有效进行,学生也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即学员也要适应教师的教。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才能产生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上述第一步的工作即对学生和课程特征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后实现了“因材施教”,这个“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通过导学课(开放教育中我们通常把第一次课上介绍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以及课程基本情况称为“导学”)实现学生对教师“教”的了解。导学课上教师主要是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安排、学习方法、课程知识框架结构、学员自主学习中可以获得的助学方式等介绍给学员,这是学生要适应教师“教”的一方面。

但是学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接受程度如何?每位学员是否对导学课的内容都很清楚?开放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不强制学员必须参加每次的面授辅导课,导学课程之后,我们会针对导学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上挂到课程BBS上,让学员来回答,那些没有参加过导学课的学员通过回答问题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情况有所了解,即达到让学员了解、适应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员对于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还可以借此机会交流课程学习方法、学习意义等。通过面授和网络等方式确保师生在学期初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实现良好的沟通,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