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优化教学

2013-02-1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品”,和“德”,在教学过程之中既需要教师作为导演去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又需要学生作为演员来快乐的学习。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因材施教,也有情境课堂中的做中学。这些都为了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导演 主演 言传身教 快乐学习 因材施教 情景教学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出演的一场戏,在课堂中也存在主角和导演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说教式”的弊端,似乎在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那未免有些喧宾夺主,实际上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课堂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他们才是我们的主角,而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新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这种新思路的引导之下,导演应如何最大化的发掘演员们的潜能,使这堂课程达到最佳效果呢?

一、 言传加身教,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教师们的工作就是灌输知识,孩子们要服从教师,不需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岂不知,这样会把很多有思想有创新的想法打击下去,久而久之,教师们的权威性在课堂中就无形压挤了一大批未来的发明家,因此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的统一。这就要求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具有几个特性:一是计划性。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二是先导性。就教材而言,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在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们要面对新教材时要先于学生了解并熟知,这样才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探索。三是启发性。在课堂中,老师们所面临的是一群有待于开发的大脑,他们也有自已的思想,有时候和教材或是标准答案有所相左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们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善于灌输。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是在独立思考中得出来的。”这也说明启发孩子们走进真相远比强迫孩子接受真知效果更大。四是激励性。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之中,使得很多孩子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于教师们来说课堂的掌控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教师们激励孩子们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情况,用于应对。五是灵活性。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结果固然重要,然而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在课堂中,因为面临的对象是每个不同思想的孩子,所以会出现一些临时状况,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教学起点,随机应变。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由人格示范作用去感染、影响学生。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基本、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思品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不一致情况,那么学生对教师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嗤之以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二、 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课堂中的快乐

2004年雅典奥运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张宁说,正是由于她视打球为快乐,才能战胜学习、训练、生活中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压力,最终登上奥运冠军的讲台。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把中国男足带进了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可见,兴趣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好的内部动力。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即童心、童趣和童真,要是他们能够喜欢你所教授的课程就要考虑他们的这种文化价值尺度,例如九年级课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我们就可以以愚公移山这一个故事和歌曲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由浅入深的进行教育。

现在的多媒体真是给教师们很多便利之处,以便于使学生们感受到课堂的新奇和快乐。教师们可以通过照片、图片、音乐、视频、动漫等等手段,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入到教室内。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也在学习中看到了更多世界的真相。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把社会上黄色书籍、光碟、网站给学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把给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理想、抱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引学,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望,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取得成功,有利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潮流、投身现实社会,无形中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得到培养。此外,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成就感之一。

三、 善于因材施教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即有日趋成熟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要毫不含糊的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等正面知识的宣教。正面的东西不宣扬,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但是我们面临的是各自认知能力不同的孩子,对于他们的教育不能太性急,更不能一刀切,不能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不能强求课堂整体一致,而是以人为本,遵循个性,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差不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我们的教育目标-育人的前提是育品。只有端正的思想品德,才能使学生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大公之人,这样才能向我们共产主义社会更近一步,而面临这些走路步伐不一致的学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发现、修正、巩固、培养,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曾经精辟的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的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样要求。例如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思想品德成绩好的学生,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成绩后进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先要让他们正视思品,然后可以逐渐深入教育。但无论何种程度的学生都需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品德教育。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