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形式 提升诗歌教学的审美内涵

2013-02-1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诗歌审美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从美学角度看,诗歌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诗歌教学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因此,教师应立足于诗歌自身的审美特性,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使学生的感官和心灵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思想、陶冶心灵。但在实践中,单纯依靠课堂,教师很难实现诗歌教学的审美目标,甚至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背离了诗歌固有的审美特性。

一、诗歌课堂教学审美缺失的现象

1.偏重解析,缺乏体悟空间

诗歌教学需要教师以点带面,营造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对作家特点、作品风格等材料广泛涉猎,才能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感触和理解。但受诗歌选材、课时安排和知识传授目的限制,目前的诗歌课堂教学仍然较多地着眼于语言要素和知识要素,偏重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解析,忽视诗歌中更为重要的思维要素和情感要素。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课堂教学难以给学生留出文学欣赏的空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自我体悟;另一方面,对诗歌作品的解析往往引导学生形成了一致的知识认知,无形中替代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解读。

2.偏重应试技巧,忽视知识运用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功利性倾向明显,教给学生的不是怎样去领略美、鉴赏美,而是怎样去猜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去操练答题技巧。这完全违背了诗歌讲究含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固有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诗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而对诗歌知识的运用往往是空白的。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诗歌教学审美内涵

诗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领略诗意、陶冶性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线教师强烈的备考意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其成为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还原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诗歌教学审美性的不可替代的平台。对课堂教学中难以安排的内容和设计,教师就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营造出自我体悟的空间。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在鉴赏、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情与美,真正走进诗歌的审美世界。

李泽厚先生把审美的情感本体区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1]“悦耳悦目”是美感的基本层次;“悦心悦意”,表明美感的愉悦可以通过耳目走向心灵,通过有限的形象而感知到更深远的东西,领悟到无限的内容;“悦志悦神”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感受,一般要在对人的意志、性情进行陶冶和培育的基础上实现。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诵读体悟、品读鉴赏、研读应用等方面创新活动形式,开发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才能给学生留出一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空间,提升诗歌教学的审美内涵。

在粤教版教材中,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必修一、必修三模块中,而现代诗歌只被安排在必修二模块中。在实际教学中,受一个学期只能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容量所限,诗歌教学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诗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广州铁一中学高中语文科进行了诗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将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运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融为一体,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情感家园,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1.诵读体悟,以悦其耳——“诗意的微醺”

读、诵、吟、唱是我国古代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毛诗序?关雎》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2]诗歌在其最早产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诗歌吟唱的这一特质,情与声密不可分。人们在“吟咏”中才能发挥创意,在“一唱三叹”中才能将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朱光潜先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3]“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4]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准确表现出诗歌的韵律,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出诗歌丰厚的情感,帮助学生领会诗文的神韵,为欣赏、品味诗歌之美做好准备。

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5]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与听众一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在诗意浓厚的氛围中与诗人同悲共喜,受到情感的醺染。一次成功的诗歌朗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醺染,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增强诗歌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妨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开展诗歌的声情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为学生举办“朗诵与情感表达”专题讲座,让学生练习朗诵的技巧;让学生收听、收看中央台名家名篇的朗诵,在视听结合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配合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情感体验”的主题,设计“诗歌朗诵活动评价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音质,选取表现悲欢离合之情的中外古典诗歌名篇来进行配乐朗诵。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朗诵技巧,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自信,提升审美品位。

2.品读鉴赏,以悦其心——“我为诗歌写批语”

反复诵读是诗歌鉴赏的开端。然而,只重“读”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学生需要经过反复体味、理解、评析,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形成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读”关注的是诗歌的音韵,凸显的是对诗歌的直观感受和整体感知;而“品”关注的是诗歌的形象,目的是让静态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让读者深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意蕴美。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