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危机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2013-02-1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危机的现状,进而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劳资矛盾存在的原因,并通过缓解劳资矛盾的方法着重论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私营企业;劳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逐步发展成熟,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警惕,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私营企业已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缓解就业压力、繁荣市场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一、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危机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私营经济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不断凸显出许多的劳资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失范行为比较突出。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多是由企业主单方制定的,在劳动合同中的很多条款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甚至有一些违法条款,并且劳动合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使得实际操作起来变动较大。

其次,企业中克扣、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工人的工资是其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我国的许多私企强迫工人加班却不给补发加班费,或者只是给予很少的不符合基本规定的加班费,严重侵犯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再次,许多企业任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剥夺工人的休息休假权。许多私营企业主为了使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总是采用各种方法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与此同时,又不愿支付给工人相应的加班费用,随意剥夺工人的休息休假权。

最后,企业职工工作条件差,劳动安全问题比较严重。许多私营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主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制度中“钻空子”,最大程度的降低劳动保护开支,使得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安全事故频发。

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我国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因素综合起来产生的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现象,分析我国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私营企业的私有性。马克思曾指出,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工作强度越大,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企业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采用各种办法使得工人能够在其雇佣范围内为其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和利润。

其次,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企业主凭借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断的加快资本在市场的流通和周转速度,使自身的资本力量越来越雄厚,从而使得工人与企业主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再次,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劳资双方在利益和价值的追求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需要政府作为第三者介入,更好的协调好劳方和资方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偏离了自身的职能定位,不利于劳资矛盾的缓和。

三、从我国劳资矛盾的解决中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人的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正确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科学的揭示剩余价值的实质,解决我国当前的劳资矛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确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能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明确这种剥削形式的隐性化。同时,除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社会性质因素,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分析,有利于我国经济冲突的解决。

正确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能够让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更加深入的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充分突出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首位性,充分肯定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不断的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者也应该合理的参与到利益分配中来,使其主体性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均衡,缓解冲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正确运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不断缓解经济问题和冲突,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更好的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劳资利益论》,马艳、周扬波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