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大学》“知止”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启示

2013-02-15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迷失的问题,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书,文中关于“知止”思想的阐释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迷失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止于至善;知止;理想信仰教育;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公民责任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在古代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的人生指导书。《大学》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思想宝库。这些思想穿越古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关于“知止”思想的论述,即是其价值的体现之一。由于古今词义的历史变迁,“知止”思想虽然没有后世语义中关于“理想信念”概念的精准阐述,但实际上“知止”思想也包涵有对“理想信念”相关问题的重要表述,这些表述中所透视出的智慧对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迷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知止”思想的内涵

要明白“知止”的内涵,必须弄清“止”的涵义。根据甲骨文研究显示,“止”字形如脚趾。《说文解字》解释为“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1],因此“止”的最初本意是“足”,后人根据此义,把与“足”相关的一些引申义赋予了“止”,如“居住” 、“栖息”、“停止”、“站立”、“立定”等。

“知止”思想是先秦时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诸子各家对其都有一定的论述,其中道儒两家尤为重视。譬如《老子》32章和44章都有关于“知止”的表述,其中32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在这里,老子从为政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宗教礼俗等方面的制度创设中,提醒当权者要遵从“道”的原则,做到“知止”,才能“万物将自宾”。这里的“知止”既体现了道家在处理事物关系中对度的把握,也体现了道家在认识事物中对规律的遵循态度。相比道家,儒家对“知止”思想的讨论和研究更为深入,其义也更为丰富。

儒家在《大学》开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止”的解释,汉代郑玄说:“止,犹自处也” [2],唐代孔颖达说:“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3],宋代朱熹说:“止者, 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4]。由此可知,儒家视野下的“止”不仅具有“处于”、“达到”、“立于”的意思,还有“笃定”、“固守”、“坚守”的含义。这段话不仅显示了儒家学人追求“内圣”(“明明德”)、“ 外王”(“新民”)的伟大抱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儒家学人追求理想执着坚定的人生态度。

《大学》下文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到“知止”的概念,对此宋代朱熹说:“知止只是识得一个去除,既已识得,即心中便定,更不他求。如求之彼,又求至此,即是未定。静则外物无以动其心。安则所处而皆当,看扛做那里去,都移易它不得。静谓遇物来能不动,安谓随所遇而安。安盖深于静也。虑是见于应事处,思之精审。得谓得其所止。”在这里,儒家通过对“定”、“静”、“安”、“虑”、“得”的具体阐释,分析了他们在实践“知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从而充分肯定了“知止”在人们求取“至善之境”中所起到的“起点”和“定始”作用。

《大学》对“知止”思想的解说不仅限于理论上,而且还通过实践中的具体规则来丰富人们对“止”的认识。譬如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儒家针对不同角色、不同地位的人在人伦道义上的所“止”之处提出的不一样要求,但就其所强调的核心本质是一样的,即无论君臣,还是父子,或者天地万物,都有其对应的位置,只有各安其所,各就其位,方可呈现和谐完美的“至善”之境。

二、“知止”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启示

理想、信仰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理想信仰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一个人指引人生奋斗的目标,可以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的“知止”思想至少在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公民责任意识等向度上给予我们理想信仰教育以重要启示。

(一)“知止”思想与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是一种基于信仰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以精神为核心,但它并不排斥物质。一个人的追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精神追求是通过精神的产品来满足的,而物质追求则是通过物质的产品来满足的。我们这里所谈论的理想主义是精神层面上的理想主义追求。当前主流社会过于倾向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追求。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学生已不屑于谈论理想主义,并把它当成不切实际的空想来看待。他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崇尚自我,在意金钱名利,把“升大官发大财”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信条。由于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追求,他们的内心世界极易产生空虚和迷茫、其道德行为也更容易出现腐化和堕落。近年出现的“我爸是李刚”、“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我要是他,我也捅”的奇论,正是此类堕落行为的突出表现。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理想与道德的危机,也凸显了重树理想主义的急迫性。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