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路径探讨

2013-02-14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女子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立足我国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我们可以从培育先进的性别文化、构建良好的学术文化、建设适切的教学文化、培植创新的社团文化以及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等五个方面,构建我国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有效促进我国女性创新人才培育,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词:女性创新人才;大学文化;路径;职称论文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18-04

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表征,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需要大批创新人才。但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尤其是女性创新人才十分紧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女性人口达65287万人,占总人口的48.73%,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庞大人力资源群体,而女性科学素养却偏低,女性创新人才比重很小,一项针对北京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调查表明,北京市女性的科学素养比男性低4.4%,差距较大:另据调查,我国两院中女院士仅占5.6%,在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中,没有女性成员,973计划选聘的首席科学家中,女性仅占4.6%。因此,培养女性创新人才。刻不容缓。高等院校是培养女性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我国各类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必须发挥好女性创新人才的培育功能,以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如何培养女性创新人才?根据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女子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及我国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从大学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培育的路径,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育正确的性别文化观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推孟做了一个关于创造力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著名实验,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内,追踪调查了一千五百多名智力超常儿童,研究结果表明,在智力上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差别不显著,但人格因素却是一个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成就影响很大。创新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严峻地考验着创新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坚强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毅力,这要求创新主体必须拥有自信、独立的人格,产生强烈的创新愿望。激发自身的创造潜力,不断追求自我实现与超越。因此,独立人格是一个人创新行为的动力源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心理支持基础。

我国部分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因受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缺乏自主独立的人格意识,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据广州市妇联于2010年4月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近四成女生愿嫁“铁饭碗”,三成女大学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调查结果,令我们对女大学生缺乏“四自”意识、独立人格意识的现状感到担忧。

因此,培育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是培养女性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而培育女性创新人才所必需的独立人格,有赖于大学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要将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四自”精神等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全方位地渗入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课程建设、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大学育人的全方位,使先进的性别文化内化为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加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潜能。

二、构建良好的学术文化

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盲目崇拜书本和学术权威,长于知识传承,短于质疑创新,这种大学学术文化环境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向高等教育界强调“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是“大学的灵魂”,对女性创新人才培养而言,大学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更为重要。第一,良好的学术文化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育。批判思维是打破思维定势与惯性,克服思维惰性的能动思维,鼓励学生对待一切事物,敢于问为什么,勇于质疑,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自觉,是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源泉。“一流大学是在质疑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杰出人才只能在不断提问、不断思考的氛围中茁壮成长。”第二,良好的学术文化,能有效改变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认知等心理和人格因素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第三,良好的学术文化对提升女性创新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一方面,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女性的科学素养低于男性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已在各国的抽样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在女性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大力构建良好的学术文化。

国内外著名的女子院校,在构建良好的学术文化,提升女性科学素养,培养女性精英人才和杰出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著名的女子学院韦尔斯理学院,通过实行个性化的通识教育,夯实学术基础,提升科学素养,构建了良好的学术文化。该校每年开设一千门左右的课程,启动于第一学年学生个人化教育计划,必修课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等,大力发展和培养学生改变世界的高素质能力,为美国社会和其他国家培育了大批杰出的女性科技人才和政商人才,如美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帕梅拉·梅尔罗伊、女电影编剧兼导演诺拉·埃夫龙、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现任国务卿希拉里,以及我国的宋庆龄、宋美龄先后毕业于该校。

我们在培养女性创新人才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著名女子大学的有益经验,通过大力实施通识教育、鼓励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针对女性的心理和性格实际,扬长补短,构建适宜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文化,从而夯实创新基础,铺设文理兼通之桥,扩大广博科学视野,培养质疑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水平,有效推动女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建设适切的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由教学方式、教学集体无意识、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构成,是教学的灵魂,引领教学精神,塑造教学环境,规约教学制度,规范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建构学生的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教育家都重视教学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指出学习是一个闻见、知行的过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将学习和教学概括为“学、问、思、辨、行”,我国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学记》,提出教学文化中“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看,女性具有矜持、重情、依赖性较强等心理特点,因此,在关心学生心理和思想、培育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师生关系密切的导师制是适宜女性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并为女性创新人才和精英人才培养的实践所证实。剑桥大学拥有三个女子学院,具有14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导师制主导下,致力于培养成功的女作家、女律师、女医生、女教师以及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高级职员,培养了玛格丽特二世、弗吉尼亚·伍尔夫等杰出的女性人才。借鉴牛津、剑桥经验,我国的金陵女子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导师制,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培育了“学校如家”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对教师和同学不仅有师生之情、同窗之情,还有了亲情,毕业后仍然对母校有着浓浓的眷恋之情,不管走到哪里,都视自己为金陵女儿”。在独具特色的教学文化熏陶下,金陵女子大学培养了吴怡芳、徐亦蓁、严莲韵、沈韫芬等一大批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为我们在女性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建设适切的教学文化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大学尤其是专门从事女性高等教育的女子院校,在女性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可以大力借鉴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地位,以女大学生为学习主体和中心,制定女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教师一对一辅导,从生活到心理、思想、人格等全方位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大学生的成长,构建有利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的适切教学文化。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