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3-02-14

关于教育教学任务

虽然国家教育战略已将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几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分配了明确的教育教学任务,但作为承担国家教育战略分配任务的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在国家教育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圆满地完成任务,应该有一个清楚的共同认识。否则,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社会的“选校”浪潮,造成许多薄弱学校教育资源闲置和极大的浪费,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损失将会日益加重。这里我们就要建议那些薄弱学校反省这样几个问题:学校是否认真领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彻底地实现了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转轨?人才成长的基础抓得牢不牢?发展抓得紧不紧?关键抓得准不准?

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首先,因为不搞素质教育你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什么是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违背这一原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容忍的。其次,人的成长必经三个重要阶段----基础,发展和成才,基础不牢势必影响发展,没有发展谈不上成才。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成才-----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国家教育战略分配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明确任务,全社会教育必须达成这一共识,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教育之路。

关于外语教学

本文要着重谈谈外语教学的问题,这倒不是因为笔者专业的缘故,而是出于对现在外语教学现状中的一些问题感到忧心:首先,现在外语教学中仍有相当部分人对外语是不是学科感到迷茫。由于认识的不正确导致教学方法的偏差,进而收不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如果把外语象其他科目一样作为一门学科必然误入知识教学的路径,要想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那等于白日做梦,至多也只能是培养了一些能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已。所以在外语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认识问题:Foreign language isn’t a subject , It’s a language.如果再以英语为例:English isn’t a subject . it’s a language. 只有当外语教学工作者把一门外语作为语言而不是学科时他才会从掌握语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和考虑问题,选择到适合外语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收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

其次,一门外语是学会的还是教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作出选择。回避和作出错误选择都将导致外语教学的失败。回避这个问题的人,表现为自己的教学没有章法,课堂结构混乱,教学方式方法不着边际,脱离语言学习的实际,没有效果可言。选择外语是教会的人,一门心思地用在“教”的问题上,围绕一个“教”反复兜圈子,自己独霸课堂,让学生失去大量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结果延误了学生,造成教学效率和效果低微。不能究其原因,就责怪埋怨学生和满腹牢骚。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丧失殆尽。选择外语是学会的人,容易从自己学习母语的亲生经历中去发掘外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他们知道语言本身来自于生活,在以生活为基础上的人类相互交流是语言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条件。因此,他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语言与生活和交际的联系,在教学中总是把语言与生活和交流紧密的结合起来实施自己的教学。他们在实施教学中根据语言学习内容有高超的设置生活情景的能力,根据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他们总是在指导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有语言知识和能力进行交际交流时巧妙地融进新知识让学生毫不吃力地,轻松地一步步向前迈进。这类教师他们尽可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运用新旧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因为他们知道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为一体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运用,而运用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依赖于语言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这类教师他们从不独霸课堂,而是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他们也不以教师自居,他们在学生学习外语中扮演的是指导员,教练员的角色,他们让学生觉得是学习的同伴和朋友。这种外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关于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

这个话题似乎很平庸,因为所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都有十分详尽的理论论述,可谓众人皆知,无人不晓。正因为如此,本文不想在一般理论意义上做重复讨论,只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做些探讨,仅供参考。

先谈谈知识教学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惜有一些同仁们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终身没有引起重视的大有人在。这恐怕是教了一辈子书业绩平平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是:有选择,就有定位。不同角色的定位,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会引起不同的行动路线,当然其效果也迥异。那些把自己当成是知识传授者的人,往往习惯从“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教会学生,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看起来很累,也很辛苦,有的甚至从早忙到黑,效果却不咋地。那些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指导者的同仁们,习惯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去考虑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很看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任务的明确,他们把启发和激活学生的脑力活动作为第一要务,学生动起来以后,他们就让位于学生,课堂的主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始终让学生处于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却是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员,学习过程中的辅导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一个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用自己的“讲”来独霸课堂,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学习。他们看起来很轻松,举止也潇洒,但效果却非同一般。其实,只要留意我们周围不难发现这两种同仁的存在。这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权衡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定位。

再谈谈能力培养的问题。只关注知识学习不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早已不被现代教育理念所容忍。虽然众多之人都知道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着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的问题,但如何缩短和消除这个差异仍有许多人感到到迷茫,找不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关键是要象解决其他问题一样:从认清两种不同事物的本质出发,根据本质的特性就不难寻求到正确解决的办法。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稍加分析就不难明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知识学习是认识领域的范畴,所以知识学习过程必须与认识过程相统一,学习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必然导致好的效果产生。能力培养则不然,如果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指导能力培养的教学必然导致失败,因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它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摇篮,离开了实践活动能力就失去了生长点和发展的空间,所以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先决条件,没有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少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如一些有成就的老师所说:“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