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名人效应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2013-02-14

二、名人效应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一)广告宣传。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部门进徇自我宣传时不会像企业那样加大广告力度,而是趋向于保守。但名人可以视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用以做形象代言人,进行广告宣传,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名人对图书馆的论述就是绝妙的免费广告语,比如阿根廷诗人馆长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生动描绘了完美的图书馆形象;巴金为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题词“散布知识,散布生命”,阐释了图书馆的使命所在;泰戈尔的《图书馆》“进入图书馆,我们伫立在千百条道路的交叉点上。有的路通往无边的海洋,有的路通往绵延的山脉,有的路向幽深的心底伸展。不管你朝哪个方向奔跑,都不会遇到障碍。在这小小的地方,软禁着人的自我解放”,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图书馆给人们带来的知识体验。图书馆可对这些广告语进行加工整理并且广泛宣传,强化图书馆形象。

另外,名人进图书馆本身就是一则强有力的宣传广告,比如20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且到北大图书馆了解学生上网检索资料的情况。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国家图书馆参加读书会并欣赏珍贵藏品。这两件事在当时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媒体做了大量的报导,这也说明图书馆应主动获取名人支持,与媒体合作,充分造势,扩大影响。

(二)阅读推广。网络的普及使信息泛化,过剩以至于爆炸,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字垃圾,商业的发展也使人们更注重于短期效益,似乎进入了喧嚣浮躁的阅读时代,经典阅读被“速读”和“快餐”所取代,人们的阅读意愿和阅读时间比以往大大减少,以“读书以及读什么书”为主旨的阅读推广成为许多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之一。名人的成长往往得读书之益,他们的阅读方法和经历可以成为阅读推广的极佳案例。例如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大谈阅读对心灵的陶冶:“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闲时的读书。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在《读书人的追求是觉醒》中写出了读书对自己的益处:“我读了一辈子书,而且至老不倦,我没有在书中找在黄金屋、颜如玉,也没有找到英雄的宝座,但是,我却找到了真理”;作家贾平凹说读书使他“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我们的文化中流传恒久,名人的读书体验见诸文字的也特别多,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做宣传,让读者对阅读产生兴趣。

(三)募集经费。多年以来图书馆对社会的巨大作用一直在教科书中不断被重复,现实中却是一些图书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经费极度缺乏,政府漠视,门庭冷落,得不到社会认同。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图书馆,仅凭财政拨款维系图书馆的日常开支都困难重重,购置图书、更新设备更成为奢求。募集社会资金或吸引捐款成为图书馆的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部分,而名人宣传在图书馆经费募集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比如,地震后的北川图书馆重建工作一直备受图书馆界瞩目,2009年2月27日,荷兰克劳斯王子文化发展基金会决定提供12万欧元资助北川县图书馆重建,这是迄今为止外国对汶川大地震图书馆重建的最重要的援助。能够得到这笔经费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其中网络图林名人李超平最早在博客中报道了北川图书馆和李春馆长,并在地震后持续关注北川图书馆且担当联络员的角色,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北川图书馆。她的宣传工作是整个事件开头,功不可没。

除了在经费募集中的宣传作用,名人对图书馆的捐款也能引起积极的社会反响和带动作用。例如由李英强、杨民道、张守礼、余世存、张大军、薛野等人于2007年9月在北京发起的立人乡村图书馆现在发展壮大为九个分馆,书籍和经费全部通过社会各界捐助实现,其中第七分馆熊培云图书馆就是由《思想国》的作者、《南风窗》主笔熊培云捐建,熊培云曾写文章说:“重新发现社会,建设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就先从建一座图书馆开始吧。”

三、结论

图书馆为名人的成长和学习提供了空间和资料,名人也使图书馆备受关注,比如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因为有读者不满杭图对乞丐开放而说出一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的名言而在网络中声名鹊起,很多网友表示“去杭州一定要去这个图书馆看看”。名人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宣传和广告,宣传和广告激发了人们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从而引发阅读热情,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应该充分争取、利用和开发名人资源,发挥名人优势,制造更多的广告效应,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