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生本教育”视野下的学生幸福

2013-02-13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教育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一直以“人”本身的进步和成长为自己的最高诉求,使人有知识、有能力,有感知幸福的素养。生本教育聚焦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了教育主体认识的转变和课堂教学中“人”的解放,也拯救了师本教育中压抑的不幸福的学生。

一、 传统师本教育中的不幸福的学生

着名教育学家乌什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勿需置疑的”。从古至今,将学生幸福作为教育的诉求,中外概莫能外,特别在终身教育时代到来之时,形成和提升学生幸福,储备幸福能力更是一个必然趋势。

然而,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师本教育:“一切为了教师的好教而设立,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剥夺了学生幸福的权利和机会。

1、教育目的被异化

马卡连柯说,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公民,还要使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教育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潜能的发掘,对于自身生命规律的认可和遵循,对于社会的参与和作为。反观我们目前的大多数教育实况:“而今整个教育过程对儿童生活能量的漠视和践踏,教育不应该是无视、敌视甚至控制”,但是漠视、践踏、控制处处发生,我们无法得知“控制”之下本应该充满乐趣和生命萌动气息的学生,还有无幸福可言?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目的确立的时候必然立足于教师,为了好教而延续教学过程,学生被视为教学流程中的附属产品,他们的知识需求被摆放在有利于教师教的显眼位置。可是,生命是完整的,人的需求也是完整的,我们不可能人为地分割,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而继承下来,而需求中更重要的情感——尤其是正向、积极地愉悦的幸福感受是无法通过传授而体验到的。所以,通过可控的简单的知识传输无法达成学生对于自我发展全面要求的目标。

2、 教育内容空洞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载体。师本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发言者,他们拼命地搜集知识,努力 地想把学生教好,这确实体现了教师对于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热情。然而,实效性如何呢?“人们对着我们的耳朵,就像往漏斗里灌注什么东西似的,无休止的声嘶力竭的叫喊,我们的职责是翻来覆去的唠叨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请老师改一改这样的恶习吧!”这是新教育的先驱蒙台涅在他的《教育随笔》里的反抗和倡议,用在现在仍然不会过时。这些陈词滥调,哪怕用现代语言和实例将他们表述出来,仍然是空洞而无教化的,它脱离了学生自身的生活世界,远离了他们成长的领域和熟悉的环境,无法获取认同感,采取排斥、抗拒的心理是必然的。

任何一门学科和学科承载具体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会被学生认可、接受,并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中去,才能产生意义。与生活无关的教材和知识内容,仅仅依靠纯粹的语言符号或数理逻辑的重复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则只可能成为“折磨心灵的无用古董,是加给心灵的可怕的负担”。知识本来是力量,是给人生活幸福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是快乐最重要的源泉,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也能构成丰硕的精神生活大树的一粒种子,但是,知识本身却缺乏“幸福”,怎样才能产生幸福的感受?

3、 师生关系的僵持化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人,时时刻刻都和生活在其周围的人发生在联系。学生在校园内,和老师的交往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教师在知识传递中的权威,他们的交往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向知识世界的,至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这些充满趣味化伴随着情感参与的部分往往被排除在外。师生关系呈现出直线性、缺乏你来我往的相互交流和碰撞。

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引发的学生的不幸福的教育危机,我们亟需宣告他的终结,转向生本教育的崭新视角,奠定学生能够幸福学习、幸福生活和幸福成长的基石。

二、 探寻生本教育中的幸福

正如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所言,通过实践的检验,生本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提倡的生本教育使得长期以来教学中很多痛苦现象得到“轻松而愉快”的解决,“使得教师能‘偷懒地教’,学生会更加勤奋地学,自主地学,甚至有所创造。”学生都能够在整个教育流程中各得其所、各有收获、各自幸福。

(一)学生需要幸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终身教育时代到来之时,形成和提升学生对于幸福的感知,储备幸福能力更是必然的趋势。

终身教育不间断地扩展个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得每个人通过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到一种更好的充实自我、自我发展的生活,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帮助人们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更祥和。学生时代仅仅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幸福学习的渴求、感知幸福能力的铸锻尤其迫切。

(二)生本教育提供幸福的可能

我们的教育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满足每一个人,满足每一个应当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对于幸福的渴求。生本教育对于学生的智力的、情感的需要和提升提供了种种可能。

1、重构教育目的,转向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自身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初衷。每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个性、充沛而健康的身体和情感;每个学生都是差异的个体,尊重差异,承认他们的生命多样化,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既是生态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教育的本来含义。“什么是以生为本?最基本的就是,我们不能分割生命,我们完整地对待生命,我们得知生命之流依照自身规律奔腾不息的本质,在生命之前俯下身来,转向依靠生命———而不去拔苗助长。”

在自由而可贵的生命面前,教师需要保持一颗谦卑而尊重的心态,顺其自然,当学生逐步摆脱“受人牵制”的位置,成为自己学习生活、个性成长、品德养成的主体时,主人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他逐步进步、提升时,幸福感随之增强,而这种积极的情感又会激励着他继续前进,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积极的督促。

2、重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自己寻找

课堂教学需要以知识为依托,但是,仅仅依靠知识则远远不够。课堂教学更需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周遭的生活世界,他们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态度、价值观念等都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完成对于“死知识”的建构。

以笔者所任课程《经济常识》为例,它包含了社会财富是的创造、投资、消费、如何处理就业和创业的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学生自身的生活、见闻相关,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经验与知识的衔接点,完成对知识的理性化思考和整理,提取合理的因素作为自己处事的着眼点,无疑事半功倍,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块设置,“懒老师”照样能教出智慧的学生。比如在学习“什么人适合创业”时,学生聪慧地将经典名着《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激烈的讨论他们谁更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和性格,搜集他们的经典片段和实例来论证各自观点,既锻炼了学生的辩论技巧,活跃了课程氛围,又提炼出来课程应该学习的创业者素质,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何种性格更适合。这样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凸显出来,从辩论、讨论、合作中体验着思辨的乐趣和求知欲的满足。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内化、感悟、交流、提升的场所,成为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辩论与碰撞的平台、探索与研究的平台、成功与激励的平台”

3、重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共同体验幸福

消解“剑拔弩张”的师生关系,唯有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共同的桥梁——他们有同样的关注点,生本教育为此提供了土壤——蕴含着丰富知识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也不再具有道德上的、知识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利用自身的经验储备,给学生以引导,与学生同行。而这种经验的借鉴是相互的,学生的感悟也会给予教师以反思和提升。

师生之间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授予,而是平等的交流、对话、协商和进步,整个教育过程幸福的展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我们来看一看自中国教师报的小诗:

我不愿

我不愿做吐丝自缚的春蚕

当我是一棵树吧

繁茂茁壮

庇荫了一群又有一群人 也

伸展了我自己

我不愿

我不愿做迎风流泪的红烛

当我是一颗太阳吧

永远的燃烧

照亮了别人 也

辉煌了我自己

我不愿

我不愿做默默无闻的石子

当我一座山吧

快攀上来

我抬高了你 也

长高了自己

是的!我——不——愿

我不愿燃烧与毁灭接踵

我不愿奉献与贫寒相连

我不愿牺牲与辛酸携手

我不愿奋斗与埋没相伴

如果挥洒热血却得不到回应

我宁肯明朝采薇青山

如果搏击风浪却无人喝彩

我宁愿解缆散发扁舟江南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