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每个校长都应以教育家精神办学

2013-02-13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当“教育家办学”已成为社会共识时,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更应关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家办学”具备了多少现实土壤?我们该为之付出怎样的行动?我们邀请几位知名校长就此进行探讨,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能够揭示“教育家办学”在实践层面的阶段性进展,更重要的是,能为那些正在努力而又迷茫的校长们带来启示。

校长凭什么容易成为教育家

校长的成长不在“速成”,而在“养成”。速度可以加快,但阶段很难超越。因为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需要丰富的经历和体验,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提升。

记者:有人说,校长是“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人”。这个观点有道理吗?相对于教师、教研人员以及教育学者等群体,校长在通往教育家之路上具备哪些优势?

蔡林森: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是校长。首先,校长比教师容易成为教育家。校长在领导岗位上见多识广,会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同时,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逼着自己去思考、研究、解决。其次,校长比教研人员容易成为教育家。教研人员的研究常停留在教育理论上,缺少实践经验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校长却不一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再其次,校长比局长容易成为教育家。教育局长是官员,从事行政工作,善于宏观决策,但缺少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说教师、教研人员、局长难成“教育家”,不等于说他们不能成为“教育家”。

凌宗伟:如果说校长是“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人”,那么前提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校长具体负责一所学校,他思考和指挥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运作。他所积累的管理经验是普通教师所不能拥有的教育资源,是促使他思考、改善、实践,乃至于升为理念和理想的沃土,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是这样的教育家。但关键在于校长要有潜质,对教育要有认识、有思考、有主张。也就是说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应是一个研究者,更应是一个实践者。当这三者合而为一时,校长才是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校长在功利的视角下,把校长当官做,不具备作为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的基本素质。

记者:前不久,一项研究结果称“省委书记平均需要35年的成长期”。从这个思路来考察“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之路,大约需要多少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蔡林森:这条路起码要走上30年的时间。第一阶段约10年: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第二阶段约10年:新校长---合格校长---优秀校长---名校长;第三个阶段约10年: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也许有脱颖而出的新秀,不用这么长的时间,人们就说他是“教育家型”的校长。其实这些人一心走捷径,靠说漂亮话,写几篇华丽的文章,靠媒体宣传,一夜成名,因此也常常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至今,我参加教育工作整整50年,当校长整整28年,经过长期的拼搏、探索、创新,才办好学校,自己才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还不敢自称是什么“教育家”。

张雪龙:校长的成长不在“速成”,而在“养成”。速度可以加快,但阶段很难超越。因为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需要丰富的经历和体验,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提升。如果从校长生涯的开始,逐步成为教育家,其校长经历应不少于20年,需要经历5个阶段:第一是基础阶段,即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第二是胜任阶段,即成为一名成熟的校长;第三是成名阶段,即成为一名有影响的校长;第四是成就阶段,即着书立说,成为一名引领性的校长;第五是完善阶段,即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校长”。据此推算,目前校长的退休年龄还太早,在政策上可以适当放宽,尤其是对有潜质的校长,不要用一刀切的方法。此外,当前特别要防止教育上的“暴发户”。有些校长刚走马上任,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就新鲜出炉了;没当几年校长,办学成果就一个接一个,出版着作一本又一本。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不是在办学,而是在投机。

“教育家办学”需要怎样的外部条件

校长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的,除了自身应具备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基本条件,还要看有没有适合他耕耘的上壤。

记者:在为数众多的小学校长中不乏大校校长、名校校长,但其中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教育家型校长”并不多。撇开校长自身的因素,当前“教育家办学”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张雪龙:当今呼吁“教育家办学”,也正因为“教育家型校长”的稀缺,或者说,教育家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创造性地提出口号,更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前,有3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要改变目前自上而上的教育管理体制,让校长能在依法治校,按章办事的前提下,自主办学。改变大一统、一刀切、千校一面的局面。试想,当所有的校长都在按统一要求做事的时候,当所有的校长都陷于事务堆里的时候,当所有的校长都想着如何应付检查过关的时候,能出的了教育家吗?二是要改变行政化的硬性管理,形成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浓郁的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允许不同思想、个性的校长,进行各种有益的教改实验,办出不同风格、特色的学校。试想,当所有的校长都要根据各方面的需要来说话,当所有的校长只想取得上级的表扬,当所有的校长都把奖牌作为目标来追求的时候,教育家是无论如何出不来的。三是要改变校长的选拔方式和标准,要让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人当校长。很重要的,还不能以公务员的方式来管理校长。几年必须换一所学校的做法,客观上使校长变的急功近利。当校长只想在任期内维持学校平安稳定的时候,当校长无法静下心来对学校作长远规划的时候,当校长只想着干几件看得见、有影响的大事的时候,还能出教育家吗?

凌宗伟:有些大校、名校,虽然赢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但在讲办学业绩的时候,除了中考、高考成绩,还能拿出些什么?还有,我们要问问某些名校校长,学校原来的基础怎么样,是不是在他手上改变了面貌?情况往往是,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缘由是占据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校长有教育家的能耐。所以,对“名校”一方面要看表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更要看其背后隐藏的东西。校长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的,除了自身应具备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基本条件,还要看有没有适合他耕耘的土壤。

记者:在教育资源分布存在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名校和非名校差距的情况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校长来说,追求“教育家办学”是不是一个过早的话题?

蔡林森:条件差的地区和薄弱学校追求“教育家办学”确实很困难。不过,孔子、陶行知办学时的条件就好吗?事实上,许多条件差的学校最后成了名校,薄弱学校校长也都成了名校长。穷则思变,越差越可以逼着校长求生存、闯新路。上世纪80年代,洋思中学的设备、师资、生源是三流,但还是发展起来了。相比之下,许多条件好的学校,校长有优越感,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容易卖资格,吃老本,不容易迈新步。条件差的学校校长,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顽强拼搏。其次,从小处着手,从能干的事做起,对不能干的,要创造条件干,还要争取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借东风、抓机遇、智取为高。

张雪龙:我曾经在一所薄弱学校当过8年校长,也接触过许多中西部的校长和教师。他们整天在为学校的生存奔波、操心,什么“教育家办学”压根儿就没想过。但我认为,教育家未必就出在大城市,凡是办教育,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地方,更无论学校处于一个什么起点上,学校教育的性质、任务是一致的,大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家办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办学校、搞教育要紧的是方向感,要尽力避免“方向不明干劲足,思想不清点子多”。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个有智慧的校长,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在思考中选择,选择以后执着行动的校长,“愚者千虑,总有一得”,即使成不了教育家,这样的追求,这样的人生,同样辉煌。

校长如何消除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积极地去做自己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我们的价值全在这追求的过程中。

记者: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校长自身的学习和超越必不可少。你认为校长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修炼自己?

张雪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积极地去做自己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我们的价值全在追求的过程中。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五气”的修炼必不可少:一是勤奋好学厚底气。身处信息社会,教育变革背景中的校长,要永远保持学生的心态,学会学习。很多校长很难静下心来读点书,这不利于教育改革,不利于学校发展,也不利于自身成长。二是内外开放铸大气。现代学校必须在对外和对内两个向度上同时开放。校长要带领师生在改革开放中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海纳百川,铸就大气;在学校内部要实现心态的开放、教学的开放和经验的开放。三是理性思辨凝精气。校长要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能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能由此及彼地处理问题和矛盾;能审时度势,以变应变。四是实践研究炼真气。校长的专业发展不仅包含了校长自身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将能否带领广大教师有效地参与实践研究作为衡量校长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要在工作状态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工作,努力使教育不违背教育的本义,不脱离教育的实际,不超越教育的职能。五是品质高尚呈正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形象是校长人格品质的外显。一校之长更要注重内涵发展,注重品质修炼,注重形象影响,力求以校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提升校长文化。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