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分析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

2013-02-13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摘要: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令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门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学生的学。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验心理学;教学

一、实验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困境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都需要用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实验心理学是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对心理现象的深入认识与理解、提高动手操作与实验设计能力以及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部分,两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理论课主要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阐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心理学各领域的具体实验研究;实验课则以实践环节为主,主要重复理论课所介绍的经典实验以及完成自己独立设计的实验。通过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知道经典实验的主要结果,而且还要清楚这些结果是怎样从实验中抽取出来的;不仅要能够设计实验,还要能够完成实验。很多年来,“实验心理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伤脑筋的课程。在课程讲授方面,“实验心理学”一直是公认“难讲”课程,因此,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有很大的压力;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本科学习阶段还是考研究生,“实验心理学”也成为学生头痛的一门专业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授课教师和学生。

作为教师,在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和厌烦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发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在教师角色及其作用问题上的见解完全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教师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传递知识的“工程师”,而是苏格拉底倡导的“助产士”,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予学生“真理”,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里,在意义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教师不是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威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并处理好角色互换;教师教育应按建构主义的理解和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

(一)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实验心理学课程中涉及非常多的经典实验研究,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研究理解其背后蕴涵的心理学思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采用“将经典实验研究重现于课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如在讲到“开窗”实验的“字母转换实验”时,教师事先编制好一个简单的字母转换作业的电脑程序以备使用。课堂上,在学生明白了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要求之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作被试来完成准备好的字母转换实验,要求其余学生作观察员认真观察被试学生的反应过程。被试学生通过操作电脑将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任务“3个字母+3”投影出来,然后通过按键投出第一个字母“E”,被试学生做出声转换即说出卜G——H之后又通过按键投出第二个字母,如此,直到3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且被试学生作出总的回答为止。随后,在教师的主持下,被试学生将自己完成字母转换任务的内部加工过程向全班同学作了汇报并就同学的提问作了回答。很快学生明白了“开窗”实验比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所具有的更明显的优点以及“开窗”实验的问题所在。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采用“将经典实验研究重现于课堂”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建构了意义,提高了他们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发现貌似复杂的实验其实并不复杂,畏惧心理烟消云散。

(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辅佐者”而不是“主宰者”。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是这样来论述发现学习的“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考虑问题,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在实验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不仅重复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还要能够对经典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学习。如在重复“恒定刺激法测重量的差别阈限”实验之前,教师启发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准备不同重量的物体来充当实验仪器,对于准备工作的其他细节问题教师故意不作说明,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行动了起来,准备的实验仪器也五花八门:装糖果的食品袋、装水的矿泉水瓶、装沙的纸杯等。当学生使用自己辛苦制作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时候,热情高涨,原本枯燥的实验也变得有趣多了。实验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经验交流。交流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交流自己的发现:采用装糖果的塑料袋作实验仪器容易受到触觉的干扰,被试会在有意无意间用手感觉糖果的多少;装水的矿泉水瓶和装沙的纸杯虽然在采用同样的矿泉水瓶和同样的纸杯的前提下能排除触觉的干扰,但却存在另外的问题——水的晃动会影响被试的重量感觉,纸杯里的沙容易洒落出来导致重量有误。

有了实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的经验交流,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如果要采用自制的实验仪器,最好采用密封的固体材料且这种固体材料的外观和手感应该一样;另外,自制的实验仪器是否合适必须要考虑到实验时的各种细节,有利于实验的操作,最好经过预实验来确定。采用自制的实验仪器,学生不但顺利完成了“恒定刺激法测重量的差别阈限”实验,而且还发现了自制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为今后自行设计和完成实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和发现,而且在发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其理论构想是: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那么他们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此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强调小组成员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合作学习不仅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学习结果,而且还能够使所有的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考过程。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通常都是以小组(一般为三人)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人为主试,一人为被试,一人为记录员。因此,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实验能否取得成功、学生是否能够对其他角色的任务有所了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加强交流、精诚合作。对于实验课,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工作)…分组实验(分工合作)——组内交流——组问交流”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就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课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实验仪器、画好记录纸等。正式实验时,小组成员各自承担自己的角色,分工合作。实验结束之后,小组成员及时聚在一起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交流每个人交流的重点各有不同:主试交流的重点在于实验的操作要点、实验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以及自己作为主试的成败经验等;记录员交流的重点在于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被试的交流重点在于实验过程中的内在感受等。小组内部交流过后,小组之间再就实验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交流。理论课中合作学习的影子也随处可见,如上文中提到的被试学生汇报完成字母转换任务的内部加工过程等其实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制止个别学生具有伤害性的言论,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等。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无论是课堂中还是课后,学生闹矛盾的少了,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情况多了;各自为政的少了,聚在一起探讨问题的情况多了。原来,他们已将这种合作的精神带到了日常的学习之中了。并且,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学生的学

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其优势明显:音像配合、图文并茂、生动直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速度和容量,而且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及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