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2013-02-09

不可否认,高校"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目前高校"两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据调查,某高校有75%到78%的学生不喜欢"两课"。不少人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两课"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家便千方百计的在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实践证明,"两课"教学方法的改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两课"内容不进行必要的改革,"两课"的尴尬局势不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当代著名思想家约翰·罗尔思(John Rawls)有点害羞,而且口吃,他为本科生开大课的牌一挂,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哈佛的大学生看重的不是罗尔思的讲课技巧,而是讲授内容。目前高校"两课"内容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两课"教学内容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实际。《两课改革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着力引导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但是,现行教材存在着严重滞后性,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思维的产物,通篇贯穿着一种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如"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做"等,而没有进一步剖析"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什么类型应当怎么做。另一方面,教师授课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不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深入分析深层次的理论,有相当多同学认为,"两课"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内容空泛,似乎与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

二是"两课"总体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两课"大学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使学生感到"两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两课"诸课程之间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与"两课"课程体系的逻辑联系和相互衔接问题。同时,在学科体系、教学实践和教学要点中也都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现行"两课"教材越来越倾向于全国统编教材或全省统编教材,相互抄袭严重,全国几十种版本,大同小异,尽管体系越来越严密,但其内在的生命力却在一步步地遭到扼杀。

党的十六大报告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搞好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课"内容只有创新,才能使"两课"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才能担负起培育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的重任。

三、为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高校"两课"内容的改革

1、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内容架构思想

"两课"教学内容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适应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目标的培养,"两课"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思想:应当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应当注意在理论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整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分析当代世界实际相统一,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突出主旋律与拓宽新领域相结合的原则,界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和深度,使同一内容的讲授避免简单重复,并体现各门课的特色;应当体现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最新发展动向,保持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及时反映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以及党和国家采取的新政策,处理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激发大学生历史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2、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具体内容架构

根据培养目标和"两课"内容构建原则的需要,笔者认为新的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门课程: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实践的成功与教训;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而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动力。

(2)《自然辩证法与思想方法》,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系统介绍人类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中国历史与世界文化》,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多元文化,帮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世界文化。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命运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世界(包括中国)政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介绍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学范畴的真实含义及其发展规律,展示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特点及其必然性,帮助学生对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生态、国际政治局势以及中国的政治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和理解。

(5)《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介绍市场经济思想、法律制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介绍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历史实践以及市场经济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

(6)《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向学生系统介绍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依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伦理道德意识,重视伦理道德实践。

3、适应"两课"内容改革的其他配套措施

要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很重要,但是,只有内容的改革而无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的改进,还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根据当前高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紧迫问题,提出如下配套改革意见:

(1)要进行"两课"考试制度的改革。开设"两课"的初衷乃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人。因此,"两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应当把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作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改变现行"两课"考试制度中,只关注理论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

(2)要进行"两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实行专题授课制度,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两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现在,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正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两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现代教学手段适时地引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改善"两课"教学的呆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要处理好"两课"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两课"理论结合现实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要同现实世界、社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二是理论教学要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两课"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是大家公认的不二法门。但是,在如何结合上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就最基本的要求来说。在结合社会现实讲授理论时,既要讲清楚社会现实的然,更要讲清楚所以然;既要讲现实的历史,也要讲现在和未来;既要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也要有肯定现实必然性的态度。反对那种为迎合学生心理需要而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极端行为,防止借联系现实之名,把"两课"变成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会"。在结合学生实际讲授理论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优势和希望,又要注意他们的缺陷和不足;既要强调理论之于实践的相对独立性,也要注意理论与个人实际的密切关系。既要反对那种理想主义的理论"假大空",更要反对那种讨好学生的理论"媚俗"。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

下一篇:新概念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