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注重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素质

2013-02-09

3.1 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

3.2 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将学生分为3组,要求第1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2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为10cm的圆锥;第3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圆柱。然后再3人一组进行实验。

(1)观察得出。圆锥、圆柱及半球它们的体积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V圆锥   (2)猜想结论。由V圆锥=1/3ЛR3;V圆柱=ЛR3;得V半球=2/3ЛR3。

(3)证明结论。V半球=V圆柱-V圆锥;用半球装满砂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通过猜想、等积类比、割补到发现。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题方法,可用两种方法授给学生:①教师通过例题把解题步骤一步一步传授给学生;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解题的方法。如果①是给学生金子,那么②就是授给学生寻找金子的方法。如果要让学生选择,学生肯定选择②,也只有②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 (a>0)的解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参与:

(1)问题A,已知一次函数 y=2x+4。

① 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作出它的图像。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 x为何值时,y<0。

(2)问题B,已知二次函数 y=x2-2x-3。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画出其草图。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 x为何值时,y<0?

(3)问题C,如果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实根(即Δ>0) x1,x2时,求。

①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②不等式a x2+bx+c<0的解集。

(4)问题D,Δ=0时,方程的解如何?二次函数的图像如何?不等式的解集如何?Δ<0时呢?

最后让学生自己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时,请同学阅读书上的小结。老师板书在黑板上。

在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或定理的发现等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着发现者和创造者的快乐,心中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使新知识成为他们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数学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法,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