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途径

2013-02-09

(二)开发自我导向学习潜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但他们实际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他们很少主动了解并争取某种公共教育培训机会,“等”和“靠”的心理比较明显,在正式学习时也往往袖手而坐,被动地等待教员教授,依赖性很强。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显然不适合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她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5]而“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5]因此,要想在长远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的竞争力,就必须开发他们的自我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即培养他们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首先,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营造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看待学习者的职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其次,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借助社区内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要为他们介绍一些自我学习的途径并帮助他们掌握有关自我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关于成人的网络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策略、寻求他人支持策略等,让他们在实际课堂和利用网络时都能进行有效学习,也能够更加积极地争取参加各项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进行心理咨询与生命教育,培养积极健康心态。

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曾经指出:“来自于一个山村或来自于一个小城市中的新来者,经常被大城市的特殊的冷酷或是大城市的冷漠的方式的对待所打击”。[6]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城市人的排挤和歧视、不平等的待遇等种种现实,都会让他们在城市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挫,如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产生不满和“过客”心理。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又肩负着改变父辈生活质量和自己命运的双重使命,渴望早日融入城市的愿望尤为强烈,但由于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一旦受挫就很容易产生绝望心理,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自2010年1月起短短5个月内富士康的“九连跳”更是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放到了聚光灯下。为此,社区成人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发放知识卡、利用广播电台及网络媒体的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成人教育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现实问题的客观认知态度,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提高应对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积极组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免费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进行现场咨询、开设心理热线、心理信箱等方式,让新生代农民工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发泄和疏导,消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环境。

(四)开展农民工闲暇教育,提高闲暇生活品质。

随着我国各种节假日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的出台,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也多了起来,在现代城市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影响下,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并且越来越重视享受生活,闲暇娱乐方式日趋城市化和现代化。但在他们充分享受闲暇时间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困惑。有调查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上网、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而聊天对象主要是老乡或在城市认识的打工朋友,缺少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交流。[7]这种囿于自己封闭生活圈子内进行的娱乐活动,并不具备很强的娱乐性和科学性,甚至可以认为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可能会成为游手好闲甚至违法犯罪的导火线。因此,开展闲暇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品质就成了社区成人教育的当务之急。首先,要转变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时间就是用来玩乐”的观念,引导他们接受各种闲暇教育并进行学习,要让他们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进行文明上网和安全上网,尤其要提高他们对网络的利用率,让他们认识到网络并不只是消遣娱乐的工具,还是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和实用信息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内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功能,为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走出自己的老乡圈子,扩大社交范围提供各种机会,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球类比赛、卡拉ok比赛等,不仅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融入城市生活。

(五)转变城市居民的排挤观念,创建热情接纳的社区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要求的并不仅仅是地域、经济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融合。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人为形成的“两个世界”,他们之间已形成种种隔阂,不少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仍怀有偏见,刻板地将他们视为“外地人”、“乡巴佬”,认为他们素质低下,“小农意识”强烈,不属于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排斥性。这种来自城市居民的社会歧视,不仅会加深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上的自卑感,也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适应与认同。因此,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要提高农民工自身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还要及时转变城市居民的旧有观念,创建积极接纳的良好氛围。首先,社区要引导城市居民重新给新生代农民工定位,使城市居民充分认识到他们是新时期充满活力又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分子”,他们对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城市居民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并以城市居民身份看待他们;其次,社区要积极创造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和互动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使城市居民纠正并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从思想上接纳他们;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对城市主流社会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

总之,在当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社区成人教育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提供有力支撑,从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消除主体性障碍,从而加快其融入城市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广网。中央正式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

概念[EB/OL].http://www.cnr.cn/allnews/201002/t2010021_505971894.html.2010-02-01.

[2]中新网。中国智库:今后20年4亿农民工将市民化[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22/cn/gn/2010/09-22/2550068.shtml.2010-09-22.

[3]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6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0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200,251.

[6][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7.

[7]郭科,陈倩。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8-50.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