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的比较

2013-02-04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德育管理 网上德育 网下德育 比较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德育”正在兴起。“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主客体结合不同;管理信息的可控性不同;管理制度建设程度不同;管理环境创设的不同。

“网上德育”即“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网下德育”是指没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情况下的德育。

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网络德育”管理与“传统德育”管理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1.管理的对象不同——“网络德育”管理对象的松散性和“传统德育”管理对象的紧凑性。

“网络德育”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因而管理的对象就包括了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接受者和为其服务的三部分人组成,即教师、学生和干部、职工。“网上德育”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部门,已经扩展到整个社会各个部门,显得十分的松散,管理的对象十分广泛。

“网下德育”管理的对象应该服从国家的方针政策,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接受者,还是为其服务者,都必须严格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活动。德育的内容是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服务;德育过程是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层层把关;德育的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并进行反馈。

“网上德育”管理的对象就要复杂得多,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原先相对狭小的德育空间,变成了一个社会性、开放性的德育空间。教育者不能预先设定和控制网上流动的信息,因为谁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在不同的地点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学生既可以接受有利于自身道德发展的信息,也可能接受到不利于自身道德发展的信息。

2、管理主客体结合不同——“网上德育”管理能达到主客体统一,“网下德育”管理倾向主体对客体管理。

“网上德育”管理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统一,是管理与自我管理的统一;“网下德育”管理更大程度上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管理。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是由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构成的,“网上德育”管理不仅对客体系统——被管理者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主体系统——管理者进行管理,主体系统管理和客体系统管理相统一,是“网上德育”管理的特点;而“网下德育”管理并不是没有这二者的统一,更倾向于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

“网上德育”管理的主客体不象“网下德育”那么明显,“网下德育”管理的主体是学校领导以及德育工作者,他们具有管理的权力,行使管理的职能,是德育管理活动中自觉的控制者。“网下德育”管理的客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他们具有服从性、可管理性的特点。

但是,“网上德育”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领导以及德育工作者,应该包括一切涉及网络的部门和个人。凡是与发布信息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应该是管理的主体,都有自己的义务,在为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和管理。“网上德育”管理客体是指所有的“网民”,这里的“网民”指所有涉及网络的人,它与管理客体是共同的。所以,我们说“网上德育”管理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统一。正由于“网上德育”管理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因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就没有严格的界限,这时,管理就是自我管理。

3.管理信息的可控性不同——“网上德育”信息管理难控性和“网下德育”信息管理的可控性。

网上的信息具有隐蔽性,不知道信息的发布者,特别是BBS(电子公告牌)、E—mail(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讨论等场所,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发表了意见以后也不知道你是谁,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他们的内心是处于一种非常松弛状态,这也使得少数人更加有恃无恐地发布他们的任何信息。

在网上,你可以观看、下载、发布有益信息,也有可能发现一些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对于这些网上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目前国内对网络用户还缺乏有效的控制。很多高校网启用之初,网络防卫系统都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容易被攻破。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易于通过网络带人校园网。虽然对于境外有害网站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封堵得了的。

而在网下,就与网上不同了。由于德育管理的对象各自有其单位、地址、档案,且他们都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之下,观看、传播任何有害信息,都在监控之下。德育的内容信息是事先准备好的,适合在现实环境中应用,德育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控制受教育者的信息渠道,将社会主体道德价值观念系统地灌输给学生,在学生周围尽力形成一个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德育环境。

4.管理制度建设程度不同——“网上德育”管理制度初级性与“网下德育”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德育管理制度,指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分别或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为准则。网上和网下的德育管理制度都包括宪法、教育法及其他方面法规所涉及到的德育的内容,有关部门教育行政法规、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中的德育内容,有关教育部门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中所涉及到的德育内容,以及学校依照以上法律、法规制度综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各种制度。

“网下德育”管理制度已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和实际操作性。首先,制定、健全、完善了德育制度;其次,坚持有计划宣传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制定的德育规章制度;再次,坚持定期对德育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最后,实施奖励与惩罚的方法。

而“网上德育”管理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须努力建设。网络是个新事物,进入我国时间还不长,但它的发展势头迅猛。管理起来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需在实践中摸索。由于现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都还滞后,所以管理起来有困难。首先,全国性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其次,在管理上如仍然应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堵”的方法,已不适应。

5.管理环境创设的不同——“网上德育”环境是要有“网”的存在,而“网下德育”环境则是整个大的社会。

德育环境是指实施德育时周围世界的状况及其对德育的影响,从空间讲包括学校的德育环境、家庭的德育环境、社会的德育环境。对德育环境进行整合和管理,就是德育环境管理。

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条例。网上德育环境中的硬环境包括网吧上网环境、家庭上网环境、学生寝室上网环境等。但网上德育环境主要还是指软环境,这种软环境有其虚拟性,那就是专指网络文化,也就是网上提供的信息。我们要大力优化网上德育环境。

首先,是网络硬环境的管理,包括网吧环境、家庭上网环境、学生寝室上网环境等。

对网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养成他们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呼吁全社会,还青少年一片成长的净土,建设一个关注未来的社会网络氛围。

对于家庭上网,家长应关注上网的孩子,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建设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的家庭网络氛围。家庭现代化以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盼,电脑进入家庭正日益普及,上网也方兴未艾,但网络对于人影响的两面性又让家长惶恐不安。对此,我们向家长提出建议: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安装必要软件,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内容及时间。家长应该密切注视孩子经常光顾什么网页,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学生寝室上网,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条例,规范其行为。由于学分制和宿舍公寓化的两大变化,使德育工作原有的载体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寻找一种新的组织载体、新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当前在公寓制条件下,学生宿舍作为社区,完全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将重心由原来的“院系——专业——班级”向“社区——宿舍楼——寝室”转移,或二者结合,从而把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其次是网上的软环境的管理。网上硬环境应该说还是容易控制的,但是对于网上的软环境,就不那么容易控制了。整个网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大环境,这种环境形成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有其虚拟性,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德育工作者去思考。五花八门的网络文化给网络德育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正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我们要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文化园地,如电子刊物、交友热线、有奖问答等。同时也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