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教育理想者的田园牧歌

2013-02-01

二、现实困惑:一曲教育理想者的田园牧歌

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然的教育现实必然存在着矛盾,教育理想的诉求往往变成了远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的独白,美好的理想变成了一首浪漫的田园牧歌。底线评价的现实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谁来评价?评价思想能否转化为评价制度是这种评价思想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底线评价的“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这一宽泛的教育评价目的,怎样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实施?由谁来实施?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不论哪一个部门,在操作意义上实施底线评价都有无法解决的困惑。因为“合格公民”是一种教育目的,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培养“合格公民”学校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却远非学校所能完成,家庭、社区所起的作用或许具有更重的权衡。单由学校来实施底线评价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又不可能越权去替代学校行使评价的责任。

2.如何评价?底线评价目的如何转化成具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是由学校组织的正规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是学校组织的狭义的教育评价。“合格公民”的具体内涵十分丰富,学校教育只能涵盖其部分内涵,而对众多的合格公民的细节性目标,学校教育无法作出评价。

3.大众是否认同?评价方式源自社会现实,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评价方式。西欧国家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很乐意选择去读职业学校,而我国的学生选择读职高却多数是迫不得已。为什么?社会背景使然。西欧学生读完职高,能找到工作,获得较好的待遇,实现人生的幸福。因此。评价问题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底线评价能否直面中国的社会现实?

4.底线评价能否超越考试竞争?底线评价以培养劳动者为基本目标。“基础教育底线评价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即满足现代个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普通劳动者。这与顶线评价选拔精英的目标不同,但却是基础教育最现实的基础。”底线评价不能消解“评价”对青少年带来的压力。底线评价目标实现之后,该选择怎样新的标准来完成评价的分层与选拔功能?普通高等学校人学考试如何从基础教育评价中剥离出来?这些问题都是底线评价本身难以解决的。所以评价的压力是来自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而不是来自评价本身。底线评价最终要回归到顶线评价。

三、追求和谐: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由之路

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个体性是彼此统一的。学校教育中的人首先是个体的人,它要在人的自然性的基础上来发展人的社会性,因此人的自然性是按照人的社会性所提供的目的去发展自己、塑造自己。教育评价既要考虑生命个体的自然需求,又要考虑生命个体的社会性价值,在生命的个体性与生命的社会性之间寻求一种合适。这种合适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所追求的方式。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应然取向代表了个体生命本身的要求,评价的实然取向则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性,但这种社会功利性是社会的发展所赋予教育的。当我们在追求和谐的教育理想,毫不留情地批判功利性教育时,我们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功利性价值取向并非一无是处。教育价值功利性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要在应然的价值取向和实然的价值取向之间寻求一种合适。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来说,只有合适才是合理的,才能被个体和社会共同接纳,也才是可行的具有现实意义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合适性追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寻求底线平等与顶线平等的结合点。孙中山先生在解释平等的意义时说,平等有真平等、假平等和不平等。不平等的含义人所共知,假平等就是“平头的平等”,长五尺高的树和能长一丈高的树压得一样高,就是假平等。假平等是要否定的。真平等就是立脚点的平等。寻求底线的平等是一种真平等。“真正的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步亦站在什么地方。”但教育现实中只有底线平等是不够的,教育还要顾及它的顶线。陶行知先生的“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是对底线平等与顶线平等的最完美诊释。立脚点是就底线而言的,出头处是就顶线而言的,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都要顾及。

2.寻求底线评价与顶线评价的一致性。底线与顶线评价有机结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既不能理想化地去绝对追求底线评价,也不能过于功利化地去绝对追求顶线评价,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在底线评价的基础上去求顶线评价。“底线评价和顶线评价就像两个空间,可以彼此融合。实行底线评价,首先要探索底线评价和顶线评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同时,学校也要有勇气拉近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距离。”拉近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距离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认真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全面发展是寻求个人的发展,是在发展中走向全面的,“学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应然发展是教育理想的应然追求,这个“应然追求”只有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才有意义。“应然”与“实然”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具体到教育评价上,“和谐”是其最高境界,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要追求这种和谐状态。我们认为和谐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全面发展是和谐发展。一方面从全体的角度来看,个性寻求和谐完满,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来看,这种和谐完满是社会所需要的,对现实社会是有用的。“从发展的内容看,我们注目于个性;从发展的结构看,我们着重于和谐;从发展的条件看,我们更珍视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保证和谐,只有自由与和谐,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只有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才能导致全面发展。”个性和谐自由发展是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应然取向与实然取向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实然的教育追求与应然的教育理想也就统一起来了。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