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试论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

2013-01-31

1.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蔡元培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吾国古代之道德教育,则间有兼涉世界观者,当分别论之。)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随后,他进一步以人作比来强调其“五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属于神经系而无迹象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蔡元培对德、智、体的关系也进行过论述,“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2.健全人格的第二方面是他强调“群性”与“个性”的统一。他曾说,“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他曾强调,“自由、美德也。”然而同时他也强调,自由应有个“度”,“然若过于其度,而有愧于己,有害于人,则不复为自由,而谓之放纵。放纵者,自由之敌也!”他强调自由,但不允许放纵。弘扬“个性”,但也强调“群性”,提倡“合群”,必要时要求人们“舍己为群”“积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谋各人公共之利益也。”并且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群性’与‘个性’相互发展,渐可成就‘完全人格’,即既具‘个性’又符合‘群性’的人格。”在当今主张发展个性,突显个性的社会中,其主张发展个性,但又不伤害群性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健全人格的第三方面是他强调身心两方面协调统一。在《中国新教育的趋势》一文中他提出新教育的意义在于“(1)养成科学的头脑;(2)养成劳动的能力;(3)提倡艺术的兴趣。”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提倡美学的先驱。他曾说,“……外人能进步如此的,在科学之外,更赖美术。……美术所以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提起创造精神。……因为美术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沉浸其中,能把占有的冲动,逐渐减少,创造的冲动,逐渐扩展。”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中心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由此可见,蔡元培美学理论的现实主义是“美育为美化人生的基本手段”。

而他的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是“把美育作为完善人格的基本途径”。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蔡元培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狮子样的体力”,还要有“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同时“再加以‘美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

(三)实践精神——蔡元培人文教育理想的实现

蔡元培一生奋斗不止的事业就是为了“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这也是其一生都在躬行实践的人文教育理想。对于其实践精神,限于篇幅,笔者拟从“转变学生的观念”和“倡导女学,提倡男女平等”二方面稍加论述,以便读者对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1.转变学生的教育观念。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学生德性的进步与提高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正是基于其从思“德”到言“德”,从言“德”到行“德”这一思路而提出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刚任北大校长,针对当时学生当中存在的“入商科者为经商而来,人法科者为从政作官而来,于学问兴味索然”这一突出问题,在就职演说中就给学生提出了三条要求:(1)抱定宗旨(2)砥砺德行(3)敬爱师友。第一条要求是劝告学生“立志”,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乃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个要求“砥砺德行”则是要求学生在一生的人生实践中去践履德性,修炼品行;“敬爱师友”同样也是立德,行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德育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这样,蔡元培在转变学生观念的实践中将自己的人文教育理想贯穿其中了。以此思路为出发点,循“思想自由”“兼客并包”的原则,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改革,一方面,积极延聘了象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优秀学者;另一方面,也容留辜鸿铭、刘师培等思想守旧,但国学功底深厚的学究。如他自己所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最明白的,是胡适之君与钱玄同君等绝对的提倡白话文学,而刘申叔、黄季刚诸君仍极端维护文言的文学,那时候就让他们并存。”正因有了蔡元培宽宏的气度,才有了北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松学术氛围,学生才得以在由此衍生的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里学习,生活,学生们身心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们的内在涵养不断得到充温,品质不断得到提升,北大校园精研学术,读书好学,蔚然成风,一改往日北大腐败沉闷的局面。曾在北大任大学教务长多年的顾孟余曾说:“先生之施教,不限于知识,其感召力在其伟大之人格,先生处世接物性以忠恕,又持身廉洁,可不后功,故不言而众服。其感召青年以此。当五四运动后之数年,政治解体,学生虽间有过分之举,而品行堕落或流为自私者绝少,其大多数在性格上皆卓然有以自立。此非先生潜移默化之功欤?”这一段话一方面折射出蔡元培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通过改变学生的观念来改革北大的思路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