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 培育大学文化精神

2013-01-30

3.道德观的相对化、虚无化。社会风气不正,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贪污腐败、良知泯灭等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导致高校在道德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标准相对化和道德态度虚无化的倾向和趋势。

首先,道德观念上的混乱与冲突。由于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传统道德观已部分失去了效力,新的被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改革开放中大量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蜂拥而入,传统农业文明的各种道德观的惯性影响,使得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道德观相互交错、相互冲突的局面。

其次,社会行为的片面功利化和非道德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精神导向,使得利益意识、金钱意识被片面化、绝对化,使得理想、道德精神的价值、美好的道德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被浸泡在冰冷的金钱关系中,丧失了其光彩与价值。

再次,普遍的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和道德意识的淡薄。道德价值的扭曲,导致“良心”、“信念”等内在道德约束机制的软弱无力。一些严重违背伦理道德、社会正义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舆论谴责和批评,一些正义之举、道德行为得不到充分的赞赏与肯定,更进一步强化了道德无用的思想认识。

4.审美观的浅层化、平庸化。塑造积极、健康、高雅的审美观,有利于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格境界、独立的精神个性、高雅的趣味格调,有利于人们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向导,为历史的进步输送巨大的精神动力。

在大学文化中,审美观出现了低级化、庸俗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审美趣味的媚俗性。审美趣味的媚俗性集中体现在校园内大多数人对浅层次消费文化及低格调大众影视文化的认同和追随,对那些经典的、规范的,既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的漠视、冷落。凡此种种,导致人们审美素养的退化和审美能力的弱化,更重要的是导致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庸化,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人格的不健全,降低其社会责任感。

其次,审美对象的流行性。人们在轻松省力而又不知不觉地对流行文化的消费中,逐渐钝化了想象力,取消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滋长了片面追求娱乐、消遣和宣泄的享乐倾向,进而导致意志消沉,个性削平和对自由、责任、深刻、祟高等的逃避。

再次,审美需要和评价的外在性。社会的浮躁,精神的虚空,使不少人在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上趋于外在的形式,而往往忽略了高尚的品格、美好的心灵、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社会行为等美的社会内涵和本质。

5.学术观的实用化、功利化。教育要履行其知识创造的职能,就必须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地对以往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完善和超越。大学里教职工的科研学术活动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要克服大学里所传授的专门知识的时代、历史局限性,就必然要求教育者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有新的突破,使知识成为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活的知识,以不落后于当代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创新是高校科研学术活动的生命和本质。可是,在我们的校园里学术空气又如何呢?自由、批判、开拓、创造的学术风气的失落,代之而起的是弥漫于各个角落的现实化、功利化、平庸化的陈旧气息,甚而产生了学术腐败。剽窃他人思想,抄袭他人作品:利用职权之便搭便车,不劳而获:为利益所驱使,拉关系,走后门;不管内容,不问质量,只顾人情颜面;拾人牙慧,东拼西凑;权钱交易,各取所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此之氛围,必然导致高校学术研究步入歧途,学术水平下降,不仅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理论,而且背离了大学神圣的宗旨和目的,玷污了大学纯洁的殿堂,毒化了莘莘学子们的心灵。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亚于赤裸裸的金钱腐败,权力腐败,因为它损害的是社会知识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辐射和影响将会恒久而长远。

二、反思与升华:大学文化精神之塑造

面对各种各样不良文化思想的肆虐,探讨体现大学本质和特征的大学文化及由其所凝结和升华的大学文化精神,发挥大学文化在提升社会文明、提高国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培育合格的时代人才的功能,消除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的诸多消极文化现象,使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就成为了大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因其存在的环境,承载的主体,价值取向等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的特色,透射出独有的精神特质和理念,造就了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