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人文精神

2013-01-18

高职语文教材,特别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感悟。多编排一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老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经典,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于创立的儒家学说,就闪耀着光彩夺目的人文精神。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刘备提出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周敦颐奉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这仍是我们今天个人修养的道德借鉴,甚至是做人的准则。而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把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巅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些不断求索、舍身为民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些人的精神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正是有这些民族脊梁的支撑和这些人文精华的影响,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走向光明,走向昌盛,而这些前贤、圣哲们的思想、情操、作为,不都是通过语文留传下来的吗?现在,不都编排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吗?诵读…·篇《离骚》可以让学生辨清浊、明是非;讲析一阙《满江红》,可以催发学生的报国之心;朗读一首《正气歌》,可以激发学生的浩然之气,使他们永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教授一首《沁园春·雪》,更唤起了炎黄子孙对“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当代英雄的仰慕。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讲授这些人文瑰宝,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同时饱含审美情趣,不就是陶行知提出“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吗?相信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在恬声琅琅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四、高职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这一不可代替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语文老师要具有人文精神。可惜,我们不少语文老师最缺少的就是人文精神。在课堂上以灌输代替认识,以统一的标准抹平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强迫命令取代启发诱导,不见合作与探究,以个人的认识取代学生的认识。律条至上,尊严至上,漠视了学生的积极因素。语文独特的人文特征要求更应重视“容许个别差异的存在”来体现语文的人文精神。课堂上已见不到“文”,至于艺术更是不见丝毫。在课堂上不是肢解段落,就是抠词辨句,右一个层次,左一个过渡,这种精雕细刻地肢解“艺术”,只能使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人文的东西散失了。

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的妙处及其威力的老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可见,老师应该看到语文的“妙处”,才能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刺激力”。而这又来源于老师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获得的前提就是要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推陈出新,左右逢源,发现语文的“妙处”,给学生以“刺激力”,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不会流失。老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要课上一套,课下一套;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何为美,何为高尚,老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善于把好的审美因素分析出来,将其传播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美。在目前的思想界,这方面削弱了,功利性较多,为人处世完全陷人实用,老师自己首先要避免这些消极影响。

高职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双重性,即它的“交际工具”性和“文化载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文化”是底蕴、是基础,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2l世纪的需求。

总之,我们应该在高职语文课改中大力倡导人文精神,认识自己的不足,勇敢地给自己换血,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为落实新课改这一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和系统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