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高职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困境——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

2013-01-18

高职大学语文要融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进行课程的改革,放弃一贯的思维模式,实现认识上的转变。首先要解决大学语文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其次是要解决大学语文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的大学语文课,传统上承载着中国文化传播的任务。因此。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也往往注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已经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增开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并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修满6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才能毕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已经不必一定要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师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来完成。

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是说它可以完全替代大学语文课。高职大学语文从素质教育中摆脱出来后,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立足语文本身,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由知识传授课程转变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训练课程,使大学语文课融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去。

(二)高职大学语文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职大学语文作为全院性的公共课。与各专业的课程存在很大不同。专业课程面对本专业学生。可以围绕具体专业技术工作项目所需要的技术组织不同的教学,大学语文课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承担的是所有学生从事职业工作都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任务。因为涉及大学语文课程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所以首先要对职业能力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职业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应该包括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专业技术之外,职业工作还需要一个人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如果说专业技术是硬实力的话,分析判断、组织协调、交流表达就是软实力。一个人职业工作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受到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在摆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后,应该把课程的教学目标转移到学生软实力培养上来,可以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语文能力模块对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分解设置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使课程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环节。

虽然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高职院校所有的课程教学中,但从整个职业能力培养来看,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设立,可以弥补专业课程教学无法承担的相关工作,可以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这也是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完善。

四、高职大学语文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如何进行改革,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如果高职大学语文课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向应用型课程转变的话。高职大学语文改革,可以考虑按照能力模块的方式来进行。

(一)教学内吝

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分解为若干能力模块,如阅读理解能力、职业事务处理能力、职业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可以以职业工作阅读、职业事务写作和职业语言训练来单独设立课程。对于单独设置的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再进行具体化。围绕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单个工作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和训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工作项目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达到相关的能力水平。

(二)教学方式

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具体教学,应以训练为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掌握理论知识,而是就某项具体工作的完成能力。比如,就学生日后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经济调查,在基本讲解经济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让学生具体完成一个调查的全过程,最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也就是说,教学方式应以训练为中心,使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训练的引导者。

(三)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