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语文课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3-01-18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比如,有的教师要学生把古诗歌《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把《鸿门宴》改写成课本剧,等等。有位教师别出心裁,要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仿写,即仿写文言文

文言文难不难写,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自2001年高考有考生用文言写了《赤兔之死》之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不乏用文言写作的佼佼之作。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旬、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嘲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3)“用”写

“用”写即为生活所用而写。笔者无意提倡现代人用文言文写作,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文言体依然存在,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评注

评注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写在文本空白处的对文章内容和文字形式所作的批评和注解。评注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韩愈描述读书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批)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清代唐彪更是强调:“且读文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译注不可已也。如阐发题前,映带题后,发挥某节,发挥某旬,发挥某字,及宾主浅深开阖顺逆之类,凡合法处皆宜注明。”嘲评注对今天的文言文学习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从“活动”入手

文言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中心”,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如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班级古诗文朗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欣赏会,根据文言戏剧或改写的文言课本剧进行戏剧表演,等等。

本次课程改革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所学课文中包含的文化、文学、语言等因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搜寻、查访当地有价值的碑文、地方志或古代文化名士留下的作品等。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近距离地感受文言文所承载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  挖掘审美因素.享受“乐学”情趣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由于应试的影响,有些教师只重视文言文字、词、句的讲解、翻译,忽视对作品审美因素的发掘,结果一篇甘如醴酪的美文,在学生口中成了食之无味的白蜡。有人在解读新课标时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代优秀作品,当然是古汉语学习的语言材料,但他们首先是文学作品,应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 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

“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在写作方法上讲究对比、烘托、铺陈。在布局谋篇上,有的出奇制胜,似铁骑突出;有的精雕细琢,如间关莺语。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有的落笔似林间惊鸿……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如《过秦论》,文章的主题是“行仁政”。但是,文章并不直铺主题,而是洋洋洒洒,大开大合地描写3种力量的铺叙,使人惊心动魄。待到笔锋一转,点出秦亡的原因之时,就好像早已蓄满了水的水库,突然闸门一开,万丈瀑布奔泻而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量,不知不觉地接受它所宣传的思想。

2 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

文学作品的优美,或壮丽,或朴素,或含蓄……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文学创作中,不同的内容都在寻求着可以完满表现它的形式;不同的形式总是尽力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赏吴均的“山水画”,可息不平之心;观庄子的“宰牛舞”,能诸自然之道。鸿门宴,刀光剑影,谁不为刘邦的雄才伟略暗暗喝彩:垓下帐,四面楚歌,总是让人为项羽英雄末路扼腕叹息。《报任安书》句句血泪,读来回肠荡气;《项脊轩志》字字真情,让人泪湿青衫……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这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

3 享受文言文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