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2013-01-18

反思三年多的课程改革,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应该说是很显著的。经过通识培训、《课标》解读,大多数语文教师能接受并理解新课程的要义。但是,从转变理念到转变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新教学理念固然重要,转变教学行为更重要。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仅有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新行为。较之于理论宣讲,他们亟需教学实践的示范。如果把眼光投向课堂,投向广大地区,我们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调子、老样子。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给课改抹黑,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样的字词句篇,一样的语法修辞,一样的中心思想,一样的写作特点,一样的老师“讲深讲透”,一样的学生昏昏欲睡。所谓的“平等对话”,无异于以往的一问一答;所谓的“启发式”,成了老师预设答案诱导;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一遍一遍的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许多教师被实验教材里的那么多的新篇目搅得团团转,哪里还有精力在更新教学行为上下功夫?一些热心教改的语文教师在形式的改变上颇费心思,搞一些“花拳绣腿”,必要时拿来表演给人看,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多媒体演示,课本剧表演,辨论会,抢答题……热闹过后,收获几何?一节《斑羚飞渡》,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斑羚、老斑羚、猎人和警察,在课堂上你追我赶,又哭又喊,课是上“活”了,该解决的问题却一个也没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质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有质的转换,这一切都应表现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既不能守旧不变,也不能搭花架子,玩虚的。

四、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终身受益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真正变为对母语从认知到掌握、同时接受祖国文化熏陶滋养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变为心灵逐渐完善、升华的过程;要促使学生按照积累、感悟、实践、创新的基本规律,进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太看重知识而忽视实践,太看重训练而忽视熏陶,太看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灵活运用,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太看重“接受”而忽视“创新”……可惜的是。这种状况目前并没有多大改变。自主学习因兴趣不高而难以开展,小组讨论成了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探究学习局限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损于语文学习本身,更糟糕的是会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师应积极摸索《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方法和途径,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转变教学行为的核心任务来对待。知识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就是“鱼”和“渔”、“面包”和“猎枪”的关系。

五、“独特感受”、“自由表达”与价值取向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教育和引导

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另一种情况,阅读教学中忽视甚至排斥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个性阅读”成了对文本的随意发挥,“独特感受”引发价值判断的错误,是是非非难以辨清,似乎怎么说都对,谁也说服不了谁。读《背影》读出了“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读《孔乙已》发现“造成孔乙已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他智商不高”;读《宋定伯捉鬼》感悟到“再也不能轻信别人”……如此“独特感受”,岂不荒唐!写作也一样,“自由表达”、“真实情感”与主流意识相违背,“创意表达”成了追求离奇与怪异;有的拿传统文化“开涮”,有的竞把“最崇拜的人”写成了希特勒……我们的一些老师往往顾了这头儿忘了那头儿,引导了独特感受自由表达,却忘了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实,独特,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中学生出现怪异思维和出格见解并不奇怪,老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跟落实课标精神并不矛盾。放弃教育是教师的失职!

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学生是最鲜活的资源

“课程资源”这个新概念的引入,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大语文”教育找到了正确的途径和载体。语文教师从此可以冲破教材和“教参”的禁锢,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身手;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从课外开发,也可以在课内来开发。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是最值得开发和利用的。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当师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课堂上生成的语言现象、思维现象、交际现象、行为现象,都是鲜活而有趣的教学资源,并且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可惜,许多老师对此却漠然视之。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所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事先准备好了的,即使课堂上有宝贵的资源出现,也会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而白白放弃。当然,这里有教学理念的问题,但更多的恐怕是底气不足、功夫不够造成的。不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善于发现和激励,要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显然有困难。

七、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整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表达中提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受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多媒体也一样。当多媒体技术不能与教学内容实现整合的时候,它的应有价值和积极作用就会大大丧失,甚至会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人把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人用多媒体做模拟题、布置作业,有人用多媒体进行刻板的文本解读……直观与局限同在,生动形象与简单幼稚并存,增大容量使“满堂灌”变得更为便捷而无所限制。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真的需要、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要求教师都上多媒体课。实施新课程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语文课还得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文是以文字和语音作载体的,文字和语音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以耕耘文字为已任,任何技术只不过是我们耕耘文字的辅助手段而已。

八、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人们在论及评价机制改革的时候,更多或者主要关注的是中考和高考的改革,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却大大地忽视了。即使有人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但往往由于陈旧观念的作祟,用旧标准来衡量新事物,只看老师不看学生,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节好课被某些人“点评”得一无是处;而一节老套陈旧的课却有可能备受推崇。那些高高在上的倡导者们,政策和《标准》制定者们,研究和评论者们,大都忙于课标解读、教材培训,而无暇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指导;基层的教学管理者们。则习惯于“常规要求”,又忙于对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不重视,有的甚至于相当反感,并采取得力措施与之相抵触,以保证考试不至于“滑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上的失误和混乱将会导致课程改革方向的迷失。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要想夺取主战场的胜利,必须解决好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必须实现对教师的面对面的具体而有效的指导。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改革终究会变成迷途的羔羊。

以上所述的八个问题是从教学层面提出的,与基层教学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符合母语教育特点的语文教学规律。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