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课程管理权的变革——对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社会学考察

2013-01-18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教育评价中,“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工具理性主义泛滥给教育评价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在情感世界和认知世界内获得同步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要“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终结性评价面对的是学生的“过去”,关注的是结果,只求学生能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究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漠不关心,“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因此,新课程的评价更为关注学生求知与探索的过程,要求教师深人了解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打破被评价者的被动地位,并倾听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样,在评价学生的发展上,各个评价主体都有发言权,既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同时也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4、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与一切以数字为标准的量化评价方式相比,质性评价是开放的、描述性的,它要求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来考察学生的进步,更适合考察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因此,新课程提出,“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因此,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课程管理权的思考和批判,也正是后现代知识观为我们提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路。无论是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都为此而感到欣喜,因为课程管理权的上述变革也为解决语文教育的沉病迈出了宝贵的一步。它昭示了我们对学生本位的重新思考,昭示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我们期待着课程改革能为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带来新气象。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