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终端用户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效用论

2013-01-18

劳动和满足需要是人的生命过程的两个侧面。劳动价值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衡量某一客体的取得需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适用于以社会或群体为主体的价值评估;效用价值论则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衡量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适用于以企业或个人为主体的价值评估。

2 信息技术效用观

(1)信息技术效用评估前面讨论过价值与效用的关系,由于存在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两种价值理论的分歧,价值是否等同于效用一赢是争论的焦点。

本文并不纠缠于这两种价值理论孰是孰非,前面的讨论已说明:效用价值论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衡量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适用于以组织或个人为主体的价值评估;效用的本质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边际效用价值论极力倡导了“人的需要”,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

终端用户环境下以组织或个人为主体的,对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也就是效用评估。因而是符合效用价值论的,也并不违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个体需要差异影响使用价值大小的评价未给予深入探讨,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这一方面做了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商品,同时具有效用和劳动耗费二象性。即信息技术价值同时具有劳动性和效用性:劳动性是指信息技术的形成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包括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效用性指信息技术对用户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或有用程度。

对于信息技术价值的两方面到底哪一方面的评估更重要,回答是显而易见的。

同一种实物商品可能具有多种形式的效用,对于不同效用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的一切商品生产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信息商品生产,都不能脱离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质,否则就会毫无意义。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理应围绕人的需要而进行。

这里把“人的需要”摆在了重点研究的位置,正如杰文斯所说: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快乐”与“痛苦”是人心中的两个顾问(柏拉图)。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必须把“人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索罗悖论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应用中,没有明显的提高组织成员的业绩和表现。这同时意味着信息技术使用价值的挖掘和发挥离不开人的因素。一项再完美的技术或是一个表面功能再强大的信息系统,如果没有人的全权参与、消化吸收和深层加工,就不能完全发挥信息技术内在的潜在的使用价值。

(2)IT效用计算所谓效用计算,指企业根据需要弹性购买、使用计算机资源,以便提高使用率,节约成本。通俗的说,使用IT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用多少买多少。目前,IT公司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效用的相关解决方案。美国新出版的《商业周刊》在其“未来技术专版”中发表文章指出,效用计算、传感器网络、塑料电子学和仿生人体器官是全球未来的四大高技术产业,它们将掀起新的产业浪潮。

根据美国《IT时代周刊》报道,近年来,企业CIO们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公司需要从现有的应用程序中获得更高的性能和有效性;另一方面,CEO和CFO们却希望降低IT运营的成本和风险。企业信息系统一直存在设备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根据美国IDC报告,该数据中心一般使用率仅为35%。为了克服IT设备浪费和使用率低下的弊端,IBM等公司提出了一种“效用计算”的理念:即如果需要计算能力或信息技术时,只要付费,一插电插头便可获得,方便实用。很多专家认为,效用计算将像数字化浪潮一样席卷信息技术界。

3 信息技术效用研究的意义

对信息技术效用的研究,一方面,为了克服信息技术悖论,另一方面,最重要的也是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得IT真正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克服信息技术悖论尽管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急剧增长,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并没有在统计资料上发现信息技术对生产带来的相应收益。专家们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些解释,常见的4个解释因素是:①度错误;(张备基础不足;③质量糟糕的软件和信息系统;④学习的滞后。除前面两点可能存在的客观原因外,IT/IS本身的质量和用户学习的滞后都是与信息技术效用有关的问题。

当信息技术越来越面向大众的时候,当信息技术内在形态和潜在形态的使用价值必须与人的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实现和满足用户需要的时候,对终端用户行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组织,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受益者,也是信息技术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主要领域。但是大量文献都表明,人们很难充分掌握并应用新的技术和软件,这就使信息技术应有的商业价值被延迟实现甚至抵消了。

(2)促进信息技术以人为本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产效益,就是为人类而服务的。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沉溺于技术本身,要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效用,关怀人的需要。

如果把信息技术比作是输水的管道,那么,管道中传递的水应该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是否优质,纯净度如何。同理,信息技术是用来传递优质信息的,用户更多关心的是信息质量。而不是通到办公室的管道建设。然而现实情况是,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热衷程度盖过了信息本身。各公司中的“信息系统”部门几乎毫无例外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及通讯网络的采购、连接和维护上,所谓的“首席信息官”实际上成了首席技术管理官。这种迷恋技术的结果如何呢?专家认为,过去40年是“数据时代”,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信息时代”。现在,在商业信息领域里,是到了我们将重点放在信息上,而不是放在技术上的时候了。

美国每年花费上万亿美元在技术上,经济学家们业已发现,在公司的技术花费和公司的财务业绩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经理们也在抱怨,他们所收到的信息以前相比,好不了多少。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信息技术规划忽略了信息等式中人的这一边——也就是说,他们很少考虑人们想要或需要什么信息,以及人们如何去使用它。

在数据转化为信息时,使人赋予了其内容、意义和价值,也正是这些人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在信息生命周期的中期——存储、归纳和传播上,信息技术是有帮助的。但对于信息的创造或使用,其帮助并不大。掌握信息管理是人类的任务。信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产生的海量数据,要转化为有用的信息进而成为帮助人类进步的知识,那是人类自己的任务。过高估计IT价值终会带来巨大损失。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