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

2013-01-17

再次,是实现农民平等的受教育权问题。农村社会贫困和落后的根源主要是教育的落后和知识的贫乏,而中国近代以来的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在事实上不仅加剧了农村文化力量的大量流失,城乡社会在文化教育上也再现了严重失衡,中国就没有了能够在文化上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根基。其间,标志着等级、特权和身份标签的知识观、教育观的流行,知识分子阶层自身对乡村社会生活的自动背弃和所谓“超越”,则是导致农村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陶行知指出,教育平等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诉求,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富家少爷、小姐的“金手杖”和“金戒指”,却不是穷人孩子的“破棉袄”和“窝窝头”。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农村教育服务农村社会发展职能的真正实现,都需要普及民主、平等的现代教育观念,切实保证每一个农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缩小城乡教育的现实差距、维护教育应有的公平、公正,这是政府自身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我国农村教育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四,是以现代理性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的培植问题。乡村教育派普遍认为,只有村民应有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地得到了充分发挥,只有建立在现代理性基础上的现代文化成为了村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村民能够“人人自振,个个自新”,成为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等四力兼备的社会公民,才意味着农村社会现代意义上公共文化体系的真正建立。这的确有赖于农村教育的实际运作和有力推动,但其间首要的是知识分子的行动参与。梁漱溟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的明智力”或“社会的脑力”,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众人之师,负着领导教化之责”,他们应该以自己的学术头脑去指导农村社会的改革发展、规划民族的未来。如许悼云讲,为人间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当是历来享受诸多“特权”的知识分子的理应使命。⑨追昔俯今,今天的知识分子(包括教师、学者专家、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以“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⑩,重新走向民众、指导民众,成为民众社会中平等而普通的一员;本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信念和民主、平等的现代理念,随时随地尽其教育功夫,以打通城乡之间的隔阂、协调彼此间的平等互利关系;以知识教育为作用力,以组织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农民群体为主要力量,努力推进农村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促成农村社会整体的现代文化自觉。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