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

2013-01-17

假期辅导班并不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也不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其产生是学校、社会、家长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和学校制造着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某些社会团体或个人根据市场规则开办迎合大众需求的辅导班。在这个过程中,主办者目的明确,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收益。而对于为子女选择辅导班的家长来说,提高考试成绩,考高分是他们目的所在。在假期辅导班这一现象中,学生很少有权决定自己上不上辅导班,上什么样的辅导班。另外,从授课方式来看,在辅导班中,存在的只是知识授受的关系,没有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每到固定的上课时间,学生和教师走进“教室”,下课后就立刻离开,每个人都不作多少停留。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几乎没有交往互动存在。而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就在于教育者所面对的是具有主体性的生命个体。他们需要学习知识,但不是知识存储的“容器”,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或许学生可以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巩固了旧的知识,但也仅仅是这些而已。

假期辅导班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既不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为出发点,也不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

二、辅导谁?——学校之外的教育资源配置

学生进人辅导班学习,家长必须要为之交纳一笔费用。目前的假期辅导班的付费一般以课时为计时单位,以一次课一个半小时来算,收费在四五十不等。若以一假期辅导班持续二十夭来算,如果孩子只上一个辅导班,家庭就要为此支出一千余元,这对能够送孩子上辅导班的家庭来说,不会构成多大的负担。但是对于那些想要上而又支付不起费用的家长和孩子,只能望“班”兴叹了。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资源配置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基本上是计划性分配,学生、家长、教师,甚至校方都无权随意调整这种分配。地区间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存在差异,但撇开这些不谈,在同一所学校中,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具有同等的机会。换言之,即使教育资源配置不是优化的,也至少是机会相对均等的。但校外辅导班的开办,在某种程度上却破坏了这点仅有的均等。假期辅导班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主要体现在任教教师的水平上,它为学生提供了在学校之外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并非人人都能得到,也不是每个学生家长都能想到去把握的。在这一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个人意愿来看,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想到让子女上假期辅导班。家长让子女上辅导班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让子女有个“补差”和提前学习新内容的机会,另外是出于发展孩子多方面才能的目的,让子女去上一些技能性较强的培训班。这些想法和意愿与家长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家长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学历水平。

其次,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假期辅导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之外附加的有偿教育形式,首先就意味着家庭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笔投资,而且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种投资意味着能获得特定的教育资源,达到一定的培训目的,这一教育资源的获得是以家庭的经济情况为基础的。因此,不论辅导后的效果如何,价格不菲的辅导开支使得那些既无经济实力也无教育资源的家庭中的孩子少了一次受教育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面对辅导班作出不同的决定也是社会阶层差异的一种表现。

因此,如果说学校教育内的资源更多的是以政策为导向的话,那么假期辅导班中资源配置则是以“资本”为导向。在此,资本体现为一种可能性,即是否想到去上辅导班与是否能够上辅导班的问题。在假期辅导班中,家长所占有资本的质与量对子女的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辅导班以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名义开办,貌似缓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际上更加剧了学生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均等。

三、辅导什么?—学校课程模式在校外的延伸

假期辅导班提供的辅导内容繁多,按照辅导班提供的内容与制度化学校内的课程的同异程度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辅导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同质性较强,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2)辅导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注重学生的兴趣以及特殊技能的培训,诸如钢琴等艺术类科目。在为中小学生所开设的假期辅导班中,第一类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在这一类中,诸如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又占有重要的份额。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在学校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学科,在辅导班中得到延续和进一步的加强。这些科目在升学考试中占有大的比重,而且这些科目可以通过短期的辅导获得巩固或提高。另外还可以通过提前学习新课,为新学期的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虽然诸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等科目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他们在体现社会控制等方面比数学、理化等科目要重要的多,但是,在辅导班中他们的境遇刚好相反。这正是前文提及的教育需求起作用的结果。语文、政治这些科目的辅导成效不大,报名人数肯定不及英语、数理化这类科目,开班非但不能赚钱还有可能亏本。在主办者看来,按照家长的需要,提供合乎市场行情的辅导内容最为重要,因为那样才可能有更多的学生来上课,也才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艺术类培训在假期中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这一类技能的获得本应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补充,应从孩子的兴趣的出发。而实际情况是,家长们在为自己的孩子作“选择”,孩子对于上什么兴趣班,什么时候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当“考级”是为了升学时可以加分,这种类型的培训的功利性就被突显出来。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知识是生成的,学校知识的地位有高低之差,而这些差别也在假期辅导班中得到了延续。学校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场所,假期辅导作为一种非学校传递机制,承载着学校教育之外的知识传递的任务,它所传递的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学校课程模式在校外的延伸。在传授过程中,知识被当作结果而未被看作过程,被当作非主体化的客观真理,可以像货物一样转让甚至于“贩卖” 给学生,学生则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了储存知识的仓库。

假期辅导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已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活动在学校之外的一个重要延伸。需求决定供给,假期辅导班的繁荣得益于学校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家长的追捧。在繁荣的背后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失落”。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谈到等级制的时候指出:“驳斥等级制并不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出路。必须得到改造的,是那些使得这一等级制得以存在的条件,不管它们是现实中的条件,还是思维中的条件。”我们对假期辅导班的认识亦应如此。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