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2013-01-11

第二,有利于人格的平等性。在网络世界里,完全没有年龄、性别、身份、地位、肤色等的限制,不论资排辈,不认权威,所有网民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来自现实社会中无法回避的约束。网络世界的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使得上网者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达到同一。尤其对青少年网民来说,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更能使他们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促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网络的出现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外界的机会,给现代人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开放性的网络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在这里青少年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思想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有利于他们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的观念,这种观念会使青少年学会尊重,学会不盲从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有选择性的去进行思想和行为,有利于自我意识的成熟。

2,2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的无规范性引起的道德观问题。在一定意义上,青少年生活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形式和行为的可能性。在网络世界中,几乎不存在社会规范,这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松弛禁忌的机会。1999年,北京联合大学对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其中对于“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点,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困难”,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尚未成熟,很容易在丧失约束的状况下放纵自己的行为,增加其犯错、犯罪的可能性。在网上,一些所谓的“网络少年黑客”,他们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抱着证明自己能力的游戏目的,做着在网上散发病毒,诈骗钱财,偷窃政府网站的机密文件等各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因此,网络的无规范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道德感、责任感,影响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

第二,网络的虚拟隐匿性导致的角色混乱。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期是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该阶段,如果青年人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社会极为逼真的虚拟空间,加上现实社会所没有的隐匿性,在其间你可以尽情的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体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身份。青少年的心理尚不成熟,由于网络虚拟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存在差异,他们无法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灵活的转换角色,甚至不能正确的选择适应环境的生活角色。当许多青少年从网络中走出时,时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因此,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也分裂了我们自身,这就很可能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第三,网络信息的泛滥性带来的“电子毒品”。在网络世界里,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遨游“网海”,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在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便利的同时,又造成网络信息垃圾的泛滥性。许多网络信息垃圾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危害,如暴力、色情等电子毒品。据EvanSchwartz 1997年出版的Webonomics一书介绍,“性”(sex)是搜索网站Altavist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字。这些网络垃圾阻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熟,诱发犯罪行为。

第四,网络成瘾引起的网络性人格障碍。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不断的在涌现,对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而青少年心理又不成熟,意志较弱,长时间沉湎于其中可诱发“网络成瘾综合症”(IAD)或“网络性人格障碍”。从而导致各种行为异常,人际关系冷漠,缺乏责任感,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制力。患上“网络性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典型表现是社会化不足,现实人际关系淡化,易形成反社会人格;症状严重者,甚至成为分裂型病态人格和衰弱型病态人格。

3.对网络时代青少年人格负性发展的教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