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教师的文化养成

2013-01-11

以当前的师资培训而言,仍然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教师教育不仅仅是把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灌输给未来的教师,而且要引起他们个性品质、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改变;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帮助未来的教师拥有教学技能和步骤,而且要能在其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因为这个学习过程有其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教师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方式,而且更需要他们树立在个性品质、价值观、信仰上的榜样。所以,我们要摆脱对师资培训的狭隘、模仿、机械的概念,形成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观点。

这个更宽泛的概念告诉我们师资培养的核心不应该定义为培训教师获得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虽然两者对教师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培养的目标应该旨在引起职前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仰改变的教育。进一步讲,教师培养是要把教师的主动性与高尚的信仰、价值观结合,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技能技巧相结合,这就离不开教师文化素养的形成。

文化养成意味着教师成长是其文化素养得以涵养的过程,它不仅能帮助教师沉淀文化底蕴、历练人文品性,而且可以改变教师的信念、人格、态度和价值观,其意义重大。从构成上来说,教师的文化养成主要指文化意识的形成,即形成文化自觉力;文化品性的全面生成,即从实践出发形成文化素养;文化比较力,即从时空之维出发形成文化比较的视野。只有当教师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他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文化养成的教育者,具有文化意识与能力的教学工作者。

二、文化自觉:教师文化养成的意识之维

近些年来,教师的文化意识有所薄弱。有的教师不能区分哪些是中国文化,何种是他国文化,在教育中混为一谈;有的教师过于推崇西方文化,厚此薄彼,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育学无非就是传授各门学科知识,不涉及什么文化。尤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对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文化底蕴日渐缺失,文化意识日趋淡薄。教师角色更多像是“教书匠”,缺乏“文化人”的意识,“文化教育者”的自豪感。因此,强调教师的文化自觉,提升教师的文化意识,此其时也。《论语》中的“忘脚,屣之适也”,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当空气充足时,如果有人提倡呼吸空气,那么他很可能被人看作疯子。因为,当空气充足时,大家有空气呼吸,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但是,有许多大家认为根本不成其为问题的事,一旦成为问题的时候,便变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一旦道德原则失却了相对的作用,人际行为脱轨时,我们才知道提倡道德不是一件没有重大意义的事。麦金太尔曾用“德性之后”比喻道德形成与发展,即从“德性”(Virtue)到“德性之后”(AfterVirtue)。在“德性”阶段有一个共同的道德理念与标准,而在“德性之后”阶段,产生了诸种道德观,一个不再有统一的德性观、价值观的时代来临。文化同样也如此。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关注并帮助教师形成文化意识的时候,重建教师的文化自觉,此其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