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2013-01-11

3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文化与语言教学同步呢?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始终保持自己所授课程的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和适用性。其次,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备课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因为教材反映的是编写时的文化背景,一定时间之后,教师只有广泛阅读,了解最新动向,对有关人文知识做足了功课,才能对书本蕴含的文化背景做必要的补充。而这个补充,也会让学生感到有新意。

例如,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第4册Unit3TextA GettheJob YOU Want中有这样一段话,“In my opinion,the majority ofNew York cabdrivers are unfriendly,ifnotdownrightrude.Mostofthe cabsareiflthy,and almostallofthem sport animpenetrable,bulletproofpartition。”(在我看来,纽约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即使不算无礼透顶,至少也是不友好的。车辆大都十分肮脏,几乎所有的车都触目地装有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为什么纽约的出租车会有如此“粗鲁”的一面,而且还是“大多数”呢?翻阅纽约出租车的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纽约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不高,工作辛苦,所以从事出租车职业的一般都不会是本地人,而是来自第三世界的移民。这自然就解释这一现象的由来。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了解这一文化,既增加了语言知识的趣味性和直观感,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而在讲授这一文化现象的同时,也可以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要求的一些词汇,如:lean(微薄的),immigrant(移民)等词放入知识体系中,做到教学的准确、生动、清晰。

4语言应用中的文化因素

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直接影响着语言翻译理解的准确性。例如,在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Shewasthereforthebuses in M ontgomery,thehoses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and a preacher fromAtlanta w ho told a people that‘W e ShaE Overcome’.讲的是一位在亚特兰大投票的106岁的老人她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民主的进步。在这里,如果不了解thebusesin M OntgOm erY,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以及apreacherfrom Atlanta所代表的文化,就无法理解演讲者想表达的确切含义,也不可能领略欣赏到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严重者还会造成文化交际中的误读与冲突。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存在于最基本的信息传递中,在作为语言应用的交际活动中,只有在了解文化上的语言交际,才能突破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更好的进行信息传递。

5培养学生发掘文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