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两岸大学生生态意识——试论受性别教育的影响解析

2013-01-10

在家庭领域和工作场所,传统的性别分工决定男女两性对生态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样,生态环境变化对两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B3说:“在一个家庭当中,女性在家做家务的机会较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就会对整个社会的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

T9认为:“虽然现代社会推崇男女平等,但大多数家庭的家务仍由女性承担。家庭生活垃圾是总垃圾的重要一部分,如果女性的环保意识较强,在做家务时做好垃圾的收放、分类和处理工作,对环保是很大的贡献。还有家庭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买菜购物使用环保袋,不使用一次性碗筷等,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将是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又一大福音。”女性作为孩子抚养者的主要角色也受到注意。T7说:“女性更多带孩子,如果女性的环保意识较强,那么她的孩子甚至全家人在这方面都将做得更好。”工作领域也是一样。B14说:“在我的印象中,小学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女性教师,好像幼儿园里的都是女性,女性教师如果可以从小就对小朋友灌输保护环境、生态这样的思想的话,或许成效会不错,因为很多事情,从小做起,从小抓起,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T8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城市的职业妇女在纸制品的减少、再利用与回收和垃圾分类、办公区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台湾农村有4.8亿妇女,70%的家庭种植和养殖业是由妇女承担的。妇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否兼顾环保的要求,开源节流,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非常关键。”

此外,北京和台湾接受过社会性别教育的学生,均普遍能够认识到,女性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受害者。北京受过性别教育的学生中的65%,台湾受过性别教育的学生中的74%,均认为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使女性成为这样的受害者,性别不公正的父权体制应该对此负责。

B3说:“由于女性更多地承担家务劳动,化学洗涤用品、水污染、食品污染等更直接地伤害她们。即使同样在工作场所,由于工种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一些鞋厂、皮革厂等,一线女工占90名以上,她们直接接触到苯等有毒物质,车间浓度如果超过规定标准将大大影响到女职工的身体健康,严重到造成人员死亡的事例也并不罕见。此外,其生活环境、伙食卫生等条件也很差。大部分企业的女工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尘毒、噪声、高温等危害。”

来自农村的同学B11认识到:“砍伐、水产养殖业和工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将其难以承受的后果加在了女性、特别是农村妇女身上。例如,在一些乡村,环境恶化造成水资源枯竭或是受到了工业废物的污染,妇女们就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打饮用水。同样,对海洋栖息地和渔场的破坏也威胁到了那些不能从工业和刚刚起步的水产养殖中获得较多收益的家庭,这些也增加了妇女本已繁重的工作量。污染的空气和水引起家人得病也要求妇女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此外,也有同学注意到:女性作为生育者和孩子健康的主要照看者,环境的恶化和污染对她们健康的伤害还将影响到下一代人。

四、性别教育促进生态行为

封闭式问卷的另一个结论是:受过社会性别课程教育的学生,其日常生活中更经常采取生态行为(如随手关灯和电脑、关紧水龙头、不使用超薄塑料袋等)的比例远高于没有受过社会性别课程教育的学生。其中受过社会性别课程教育的学生中经常采取生态行为的北京学生为69%,台湾学生为78%;而没有受过社会性别教育的学生中,经常采取生态行为者北京为37%,台湾为48%。受过性别教育并经常采取生态行为的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没有受性别教育却采取生态行为的学生,女生为60%(北京)和65%(台湾),男生为40%和56%。这一组数字告诉我们:受过性别教育的学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经常采取生态行为,性别的差异在这里趋向消失。而没有受过性别教育的学生,女生远较男生更经常采取生态行为,总体而言更少经常采取生态行为。

这实际显示了性别教育对生态环保行为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女性主义生态学的视角,非常容易对此做出解释。按着女性主义的解释,性别不平等的机制是一种所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人,则可以在颠覆性别不平等的过程中,也自然地挑战和化解了其它的不平等。正如女性主义生态学主张的:人类对自然的贬低,与对女性的贬低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建立一种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有助于解决生态危机。

学习过社会性别课程的学生,也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性别气质与生态的关系,并且主张在生态环保实践中,重视性别差异,发挥性别差异的优势推动生态保护。

B11说:“在宣传方面,女性比男性更有热心,更具吸引力,宣传效果会更好,更有居委会老大妈热心肠可以在监督管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决策时,女性所关注的和男性有所差别,可以帮男性更好的完善保护方案。女性更加敏感,可以更准确的区分地域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更好的研究。”

B29认为:“女性无论是形象、语言或是动作,亲和力都比男性大。所以在做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时,女性更有说服力、影响力,更能打动人心,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环保事业。”

T3认为:“女性可提出精细的保护计划,并由对身旁周遭的了毹,提出欲保护之细项与实施方法,加上特有的耐心,不但能将计划维持,更能说服更多的人,除此之外,由于女性之间组织力与消息流通更是发达,因此若利用彼此之间的交流而达到制约的成果,阻止任何伤害环境之行为,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女性在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上,应能产生较多的贡献,毕竟,不论是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需要最多的,便是持续下去的动力。”

五、总结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性别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度,具有社会性别平等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可以直接对他们的生态态度与生态行为发生影响。

接受过性别教育的大学生,比没有接受过性别教育的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性别是一个分析视角,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问题,生态也不例外;社会性别的影响无所不在,生态也不例外。接受过性别教育的大学生,他们能够超出单纯生理差异的视角,从而对两性与性别关系背后的实质有更深刻的了解,采取正确的态度。

受过性别教育的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性别分工与生态存在着互动关系。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决定着男女对生态的影响不同,而生态变化对男女两性的影响也不同,女性往往成为生态环境恶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这有助于这些学生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承受的重要角色与她们的弱者处境。

受过性别教育的大学生更多地经常从事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而且也能够注意到性别气质差异对生态环保行为的影响,并且主张利用这种差异推进生态保护。本研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1.虽然两岸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差异,虽然本研究调查的大学生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地域与性别差异对上述性别与生态关系、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并不存在明显的影响,而是否受过性别教育则明显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

2.性别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还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公民采取生态行为,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至少从大学阶段就应该加以普及。

3.环境问题和妇女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发展观,把两者及诸多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性别平等,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相结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