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之探究

2013-01-08

当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体状况如何呢?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较差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4.1.1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大学生表现出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相反,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问题却比较突出,如看问题只从自我出发,不从大局出发;在处理事情时,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对自己无利的就不做,利大就做,利小就不做。不少学生往往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能从别人的角度 思考问题,造成了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4.1.2不少学生不愿意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和交往

有的同学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 泛化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以此为原则,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或者以经济状况的贫富为标准,富则相交,贫则相离,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过于疏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交往关系上过于淡漠。

4.1.3不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

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开展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主动参加活动,是能从中得 到锻炼且有所收获的。但是,从现在的团、学干部的体会来看,很多团、学干部普遍感到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远不如以前顺利,这其中除了社会的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之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和校内外大事的关注不够,校院 (系)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社团活动的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等等,程度不同地反 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动参与意识不够。

4.1.4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的倾向

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他们往往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

4.2、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4.2.1重智育轻德育的结果

由于大学专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大学教育者和学生一直比较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性。教育者为了培养更专业化的人才,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总是专注于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而不太关注合作、奉献等课程目标 的实现。学生在片面的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更加关注掌握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并且,求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合作只是竞争获得胜利后的事情。大众传媒不断渲染着、传递着通过激烈竞争而成为精英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成者为王”的故事,大学生们成天生活在这样的信息之中,自然就很难坦然地思索合作、奉献之类的价值观了。

4.2.2大学生自身时竞争与合作关系认识的偏差

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相互作用的,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以及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是相互作用的两 种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与合作成为现代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学习上、生活上充满了竞争,在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问题上,往往过多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了合作中的竞争,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双赢。

4.2.3 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居多。关于独生子女现 象,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用所 谓的“四二一综合症”,所谓的“小皇帝”之类的话语,来形容独生子女现象,表达人们对计划生育制度下的独生子女现象的某种忧虑。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大学生尤为有意义。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由于独生子女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往往使得其自我中心意识更易膨胀,因而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

4.2.4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 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的更迭时期,人们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问题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如果大学生将同伴单纯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就必然会阻碍与别人正常的交往。

5、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对策

5、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对团队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