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规避

2013-01-06

 【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规避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障碍。文章从教育者、教育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角度对逆反心理的形成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即抵触、不顺从的心理活动。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各种因素,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产生一种与教育目的、教育方向相反的心态,使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被接纳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从自身形象、教育方法以及被教育者的人格特征等各个角度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和克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政治思想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 树立教育者的人格形象,消除信度逆反

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目标对象(受教育者)会不会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传播的信息进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引导者(教育者)的可信度是重要的原因。我国古代著名的“烽火戏诸候”典故中,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厉王点起召唤各诸侯作战时使用的烽火信号,多次之后,烽火信号对各诸侯失去了号令意义。在这个案例中,本来应引起人们积极态度(集结备战)的烽火,由于消极经验(点燃烽火只是为了博取妃子一笑)的定势作用,当信息再次出现时,人们的反应却是消极的,出现了信度逆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形象尤其是人格形象,在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教育者人格形象的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可信性、权威性、接近性、悦目性和情感性等。

1. 教育者要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树立一身正气的形象。传播学认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好;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差。所谓可信性,即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是提高其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真心诚意,信而有征,不以是为非或以非为是,特别是要具备刚强不屈、激浊扬清、不回避矛盾的良好品质,教育者在教育中所讲的要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做的一个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在教育对象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这是保证教育者可信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传递者的人格产生怀疑,那么对教育者的说教往往会无比反感,并进而质疑言传身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导致对社会规范本身的不认同,产生逆反。就如孔子说过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些教育者平时自己不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在会上却对不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下属进行猛批;自己工作时只打个人的小算盘,却在会上大讲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无私奉献等等。这样,难免会导致教育者在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台下受教育者却嘀嘀咕咕地开小会,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不屑一顾的现象,有的下属甚至产生“你说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反心理。

2. 教育者要注重能力、仪表、作风、语言等方面的修养,加强个人的形象魅力。教育者要强化自身的权威性,接近性和悦目性,加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谓权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等。教育者的权威可以通过其社会地位、党政职务、年龄资历等方面来实现,但主要是依靠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学术造诣和突出的能力及才华。所谓接近性,即教育者在信仰、个性、情趣、爱好、心理距离上与受教育者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与观念。所谓悦目性,即教育者的风度仪表和身体容貌大方得体、赏心悦目,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喜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者的仪表、作风、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受教育者的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光环效应理论认为,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教育者的能力强、仪表好、作风正,语言美等一些外在因素都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心悦诚服,由此也倾向于认为他所持的和宣传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对他实施的教育内容也更容易接受。相反,一个不注重自身各方面修养,能力低下、仪表邋遢、作风散漫、语言无味的教育者,即使他教育的内容非常正确,也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