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思考

2013-01-06

一是选拔录取省份不断扩大。武汉理工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的范围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参加复试的学生中,除西藏外,涉及了全国30个省市区。实际录取的学生也由2006年的6个扩展到2010年24个,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规模逐年大幅增加,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增强。二是报名条件趋向多元。报名条件涵盖五个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市级以上“三好学生”、科技发明专利及论文、省级机器人大赛、航模大赛、文学创作、重点中学和生源基地推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等各方面。三是考核形式不断丰富,逐步偏重素质测试。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自主选拔只进行面试。2007年开始增加笔试考核,组织工作达到国家级考试的组织要求。自2008年起,考生笔试除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科目测试外,还增加了综合素质笔试和心理素质考核,综合素质笔试涉及科技、天文历史、时政等,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心理素质测试作为考生能否入围的重要参考。通过几年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切实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

3.争取优质生源,自主选拔录取原则逐年科学化。2009年以前,学校的录取原则为,凡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服从专业调剂,将予以录取;其中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的学校投档线,学校满足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2010年,为争取更多优质生源,避免通过自主选拔的优秀学生流失,将获得学校自主选拔资格的考生分为A档和B档,获得A档资格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的学校投档线,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  四、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有效途径

自主选拔录取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尝试,意义深远。进一步鼓励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并支持多元选拔标准的推行,将有利于促进形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1.遵循考生评价的客观规律,增强自主选拔录取的科学性。逐步推行高校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高校根据测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特长加上面试考查等综合方法评价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对这些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学生进行多元标准的录取。同时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确定相应的选才标准与规格,自主招生考试将从高校抢夺优秀生源转变为选拔合适生源。复旦大学张晓鹏教授在谈到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时总结了美国十大名校的录取标准,笔者认为对我国的自主录取选拔标准的改革方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录取标准分为学术因素和非学术因素,学术因素分为中学选课难度、班级排名、推荐信、标准化考试分数、申请作文;非学术因素则包括面试、课外活动、才艺才能、个性人品、校友关系、特定地区、本州居民、宗教信仰、少数族裔身份、志愿者工作工作经验等。

实现常态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的过程中都比较注重学生以往已取得的成绩,但更希望了解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学习过程中反映学生未来学习潜力的素质要素,包括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的迁移能力、学习的稳定性和非稳定程度、学习的其他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品质等。比如,清华大学的“网络招生”的办法,它从高一学期开始就与学生建立了电子网络关系,通过网络跟踪了解学生高中三年的表现。还有各高校各类夏(冬)令营的组织和开展,其目的无一不是希望通过一段时间,全方位地了解、观察、评价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选拔确定必然从一次性总结性的评价判定转向过程性、发展性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