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让思考变成一种习惯

2013-01-06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问题的发现,既是思考的起点,又是思考的动力。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必须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着太阳转?”“为什么猫的眼睛在夜里能看见东西?”……当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说明学生已不是作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因此,教师要耐心启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养成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决不能对学生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感到厌烦和责备,因为这样会将学生的思考“扼杀”在“摇篮”里。

3.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授以方法,因为教人如何求得真理远比传授真理来得重要。正确的思考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逻辑规律的方法,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判断和推理等。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方法的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方法对头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会学、爱学、乐学。

4.创设适宜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形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点适宜思考的问题情境,多一点思考的内容,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譬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又富有刺激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我曾经看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只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由此可见,生动思考的获得,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

5.为学生叫好

孩子需要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赞赏一个人的杰作比赞赏一个人的本身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之所想,欣赏学生之所做。当学生有了第一次发现的喜悦时,不妨为学生的进步叫好—“真棒!”“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强调:“多鼓励,少指责。”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更使学生增强进一步努力的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为学生叫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你会发现:其实下一个爱因斯坦就在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