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试论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兴趣性 挑战性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地重视和应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求这一教学原则的延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师生关系、设置挑战性学习任务是在大学英语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更为具体地指出:“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乐学善学。
一、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情感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接触到大学英语教材的第一反应就是课文篇幅长了,涉及面宽了,课时变了。与中学相比,教材的编排形式似乎也不生动了。事实确实如此。大学英语的内容涉及文化、政治、经济、最新科学研究和发现、社会热门争议和流行时尚,几乎无所不包。课时大量缩减,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学,老师再也不可能随时辅导和监督。鉴于这种情况,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和倦怠情绪。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有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呈高度正相关。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爱因斯坦认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情感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避免学生的倦怠情绪,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需要情感教育。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首先,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引导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我们要对英语倾注全部的热情和激情,以此激发学生对这门功课的热爱。我的做法是,在每届新生的第一堂课上,我并不急于进入教学内容,而是采用各种手段展示英语的魅力。英语的重要性无需再说,因为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即是准备大量的英语原材料,包括歌曲、电影、歌星、影星、篮球投篮镜头以及国际知名篮球、足球名星的资料等。这些都是青年人喜欢的东西,并且他们以前通过中文对此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全部了解。同时告诉学生,自己非常喜欢英语,并非因为这是我的职业,而是我能够更多地认识世界。
学生们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对英语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们认识到学英语不单是考试的必修课,而是了解世界的好工具。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单是阅读枯燥无味的文章,而是就在自己身边。有了这样的认识,无疑就为今后自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设置既有挑战性又能展示自我的学习任务。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语言学习本身是很枯燥的,又加上大学不可能像中学那样经常进行学业检查,所以学生不能感觉到自己学习的进展,容易产生无聊和倦怠。所以我们就需要设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保证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又检查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己一个自检和展示的机会。我常用的方法是课前十分钟的presentation,内容形式不限,一次两人,每人5分钟。结束后,要求全班评议。
这样的任务相当具有挑战性。因为每个人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所以他们就会使出全身的解数,做到形式尽可能新颖别致,内容尽可能避免重复。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找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他们觉得会把英语当作一种交际工具使用了,从情感上来讲,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会越发高涨。
最后,大学阶段应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虽然大学里面师生相处的机会不如中小学时多,但是教师的魅力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仍会影响对一门学科的喜好程度。而大学里教师要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只是凭着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极大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做到对教师的能力心服口服。教师魅力首先包括学科的业务能力,其次广博的知识视野,最后高尚的人格。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兴趣越来越成为学习的驱动力。教师只有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才能保证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劳伦斯·沙皮罗.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下一篇: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功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