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试析

2012-12-21

教育目标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必须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样依赖于教育内容这一载体。全人教育强调多元化的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学科间的内部联系,强调通过多样化、层次化的通识学习,以实现个体与环境的协调动态发展。艺术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包含音乐、舞蹈、美术、雕塑、书法、戏曲、话剧、影视欣赏、文学等不同形式,各种艺术形式因为具有共同的艺术要素和形式规则而具有关联沟通之处。具体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育内容却相对狭窄、贫乏,往往只局限于美术、音乐、舞蹈,美术和音乐教育又往往局限于画画和唱歌。从全人教育的目的出发,依据通识教育理念,就需要对传统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使其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更具深度和广度。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各艺术门类间横向融合,二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各艺术门类的横向交叉融合,指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唱歌、绘画、舞蹈等单一形式,更多的是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质的融合,甚至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融合。不同门类艺术要素恰当的融合与对话,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与想象,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以及艺术感觉的形成。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指单一门类的艺术活动不但要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技法学习,还要注重艺术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多层面的感受。比如,某一类型的艺术活动中,可以自然、适当地渗透初步的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了解艺术的起源、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动机、艺术家个人风格等。这样可以将艺术技能与艺术知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与情感、生活、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广泛、多层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三)重视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由于功利主义理念的盛行,我们的艺术教育还存在着情感缺失的问题,艺术课程更像一种技艺的训练,而与学生的智慧发展无关。全人教育追求有灵性的教育理想,重视经验,重视个体的精神成长。全人理念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实践,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并将其诉诸实践。首先,摈弃狭窄技能目标转而侧重受教者的精神培养,在艺术活动中注入理解、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通过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的、多渠道与多感官而非静态静止的、灵动活泼而非混乱盲目的艺术体验,将作品蕴涵的情感转化为受教者个人的“活”的感受,实现受教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将那些美好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其次,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更灵活的方式参与艺术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让他们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艺术教育的空间不一定是学校和课堂,可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画廊等公共资源,动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民间艺术等人文资源;也可以利用影视广播、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也可以以艺术协会、沙龙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些艺术教育活的素材和途径,可以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发展、提高人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的教育,成为培养塑造学生自由、完整人格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全人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教育实践行动的方向和目标。以全人发展为目标,借由艺术教育这一桥梁,可以使受教者从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