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商学院专业课双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

2012-12-19

一般来说,外语授课比例应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外语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商学院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中的硕博士学历比率相当大,通过英语六级、八级等外语等级考试的很多,还有留学背景的教师,留学硕士、留学博士等也不占少数。这些都是教师外语水平的基本保证。可是并没有多少教师在课堂中完全用英文教授。因为用外语教授专业课不仅涉及教师的书面语水平,还涉及其口语水平,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用第二语言传授学科知识,是对老师的一个根本能力的挑战。

当教师不能有效地使用、学生也不能有效地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时,一套克服语言障碍的应对技巧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英文课件+汉语解说”的形式,英语和汉语转换使用,有时候,双语课就直接上成了翻译课。虽然使用这种方式教学,也符合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教高厅[2004]21号文件规定了外语授课课时应达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而50%的比率恰巧是把英文讲过的内容用中文解释一遍的比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可以学到专业知识,但英文的使用和运用却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正如Swain指出,在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时,学生上课较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丁宁,2008)。同时,又由于两种语言的重复使用,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大大降低了专业信息的容量,显然并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上述问题的产生,一个直接原因是,当前的双语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承担者的承受能力。虽然有种种解决方式,诸如增加教师的出国培训机会、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授课方式,以及调整双语课程考核方式等等,但从实践中看,这些措施不仅成本高,而且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一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的提高是需要大量时间来积累的,不是短期培训就可以起到根本性作用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1.扫清学习障碍,提高学习兴趣

集中整理各章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理论、概念等利用中英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建立强制性的预习、复习制度,以便于学生能够上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一个阶段后,学生就可以自行整理专有词汇。提前预习的工作做好,对于学习的帮助非同小可,留过学的学生老师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对于出国班的同学,就现在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不仅对自己将来出国学习有帮助,而且对于提高自己阅读水平有质的飞跃。

2.结合案例,分组讨论

对于课后的案例作业,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组成4-6 人的小组。每组的学生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分工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确保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他们用英文进行充分讨论,而后形成书面报告。最后选派代表到讲台上用英文陈述,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应问题,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文交流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结合生产实习,引入教学内容

中瑞合作项目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学期都要保证学生企业实习的时间,平均6-8周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因为实习时间比较长,而课程任务又比较重,所以都是利用假期来安排。商学院有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学生提供实习工作的岗位,同时外地的学生也可以回家自己找实习单位。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把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实际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可以从课程中找到解释。比如说管理会计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可以更直观的理解什么是job costing(分批成本计算法)与process costing(分布成本计算法)。在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学生也更有机会用英语与外企员工进行咨询、探讨,不但深刻地领会了知识,还能提高外语交流水平。

4.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

根据课程的进度和专业的内容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说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开始的教学计划是在大二的上半学期开始学习,采用双语的教学方式。因为本门课程虽然知识不是很深,但涉及的内容广泛,专有词汇以及世界实时案例很多,且阅读量很大,使学生上课、阅读等学习环节都感到很困难。而学生在大一时只注重英语基础的学习,并没有很多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以,把这门课程改到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学习,更改之后,学生因为有了一个学期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加上英语的良好基础,国际商务管理的全英文教学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展开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再感到举步维艰。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提高教师整体队伍业务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的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双语课的教学本质,而不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翻译的阶段。最后,学生们在瑞士最后一年的学习中也会游刃有余,合作项目就会成功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