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德国学术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之启示

2012-12-17

根据德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并不直接管理大学,管理大学基本上是由各州政府依据文化自治、分权协调的原则进行宏观管理。德国学术性大学的最高权利机关是“评议会”,相当于美国、日本的教授会。因此,德国学术性大学享有高度自主权,师资队伍的管理独具特色,除了教授进行分级管理外,还大量使用兼职教授、编外讲师和青年教授。

1 严格的教授分级聘任制度。德国学术性大学教授实行严格的聘任制度,并且教授的聘任分为三个等级,即W1级教授、W2级教授和W3级教授。W3是最高级教授,W2是中级教授,W1是初级教授。W1教授是教授资格的位置,通常是在博士毕业后3至9内年写出教授论文,并做3个不同内容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要与专业方向相关,经由教授所组成的答辩委员充分讨论评议,而且还要在教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教授任职资格。W2教授是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每个W2教授都有权招收自己的博士生,可以独立申请科研课题和研究经费,W2教授实行终身制,其福利待遇较W1教授高很多。当然,德国学术性大学还存在破格晋升W3教授的情况,其条件非常高、程序非常严格。W3教授是德国的顶级教授,同样实行终身任职。W2教授要申请W3教授位置,除了要在科研和教学上做出更显著的贡献外,还要等待空位名额,同样任何一个W2教授要获得W3教授的位置都不能在自己任教的学校申请,而且要等待别的学校有W3教授的空岗且专业方向相同才能够申请。W3教授可以直接招收博士生,独立申请科研课题及经费。就学术而言,W3教授都是本专业的权威人士,是人人敬仰和崇拜的科研工作者。可见,德国学术性大学教授分级聘任制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对助教、讲师、W1教授、W2教授都有激励作用,严格的教授分级聘任制度已成为教师永远处于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

2 兼职教师制度。德国学术性大学大量使用兼职教师。由于德国学术性大学规定W1、W2教授要晋升W3教授都不能在本校申请,因此,各学校普遍从校外聘请一定数量的编外教授、兼职教授以及来校作短期讲学的访问教授等。另外,编外讲师制度客观上使德国学术性大学教师的构成中兼职的比例较大,在德国学术性大学教师人才队伍中,非正式教师和编外教师的数量占教师总数的60%左右。近几年,为了提高大学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加大了聘请外国专家到德国学术性大学工作的力度,放宽了对国外专家在德国居留的要求,改善了国外专家在德国工作的条件,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国外专家到德国学术性大学工作。

3 编外讲师制度。编外讲师制度是德国特有的一种兼职教师制度,也是德国一项重要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甚至被其理论界视为德国学术性大学发展的动力所在。所谓编外讲师,是已经取得大学教师授课资格后,由于没有相应的职位而未被任命为教授的教学人员。编外讲师能够独立地承担教学任务,在有些州还规定了他们的最少课时数,如果没有讲授足够数量的课程,他们将失去“编外讲师”的头衔。作为授课者,他们与教授有同等的地位,不同之处在于,教授是国家公务员,拿国家的工资,而编外讲师不拿国家的工资,只得讲课酬金。编外讲师制度能很好地考察学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信念,有利于净化学术环境,更有利于大学教师人才的合理流动,使教师人才资源的配置更优化,结构更趋于合理。

4 青年教授制度。德国学术性大学教师实行青年教授制度,该制度规定:青年教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时,享受与教授几乎同等的权利。迄今为止,已有超过600余位青年才俊获准享受此项权利,其中30%是女性学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德籍的海外回归学者。他们将不但获得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而且在项目申请、学科建设等方面也享受优先待遇。青年教授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性,青年教授制是德国独特的教师人才资源开发制度,也是对教授终身任职的一个补充。

三、德国学术性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