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2-12-13

1.思想上重视

高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目标是为了拓宽学生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学校要积极关注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监管。教务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相关政策的制定,做好选修课的甄选以及宣传工作,推动选修课质量的提高。任课教师要对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视同仁,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帮助班主任、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对公共选修课的偏见和轻视,克服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学生重视公共选修课,切实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教学上创新

选修课的教学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上好一门选修课,如何使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被吸引到课堂上,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比上一门必修课更需要学问和技能。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创新。首先,教师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学生的层次有别,课时量不多,建议选修课的教材不应过于难、过于深,重新选择一本或自己编写一本更适合选修课堂教学的教材。再者,教学方式积极创新,不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实用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来。如《茶艺学》课堂上,教师不妨真的与学生“把茶言欢”,将茶艺表演的韵味和选茶品茶的知识蕴涵其中,而不是只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高深严谨的《手术学》这样的选修课,教师除了介绍基本知识外,让学生观摩几场大型手术的录像,真正做一些现场动手操作,相信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影响也会大有不同。另外,要在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上创新。单纯地采取开卷、闭卷或提交一篇论文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那些认真听课,勤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不公平。学校和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积极主动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多采取如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题设计、论文答辩、学科竞赛、演讲、表演、手工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以考促学。

3.管理上优化

第一,优化师资配备。学校在加强公共选修课开设审批手续审查的同时,应采取相应手段筛选任课教师。要求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并开展一系列的课前试讲、专家听课、督导抽查、学生评课等活动,以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授课质量。亦可聘请校外知名人士、教授专家、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任课,逐渐培养建立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的教师队伍。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全面考虑各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构成,本着学科结构合理化,选修课门类全面均等的原则,对整个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进行认真规划。深入调研,充分考虑社会市场变化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开设一批有关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等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另外,也要注意不同类别的公共选修课的比例要合理,使自然科技类、经济管理类与人文社科类、体育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更加均衡和科学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首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课。大学生虽已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但受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很多学生在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方面还不够客观、理性。选课时往往仅凭一时兴趣或听上一届学生的口头介绍,盲目性很大。为避免这一现象,学校应制定相应的选课规定,如文科学生应选修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科学生应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程,应有一整套科学合理详尽的介绍,如可以以选课指南手册或网站公布等形式,介绍所开课程的名称、课程简介、教师介绍等参考信息,充实学生选课信息。目前很多高校设有教师试讲和学生试听的环节,每学期前两周学生可自由听课、改选课程,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选到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任课教师应加强责任感,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例如学生会)进行选修课课堂纪律的抽查。对多次、普遍被反映教学质量不高、责任心差的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应限期改正或更换任课教师。对多次迟到、早退、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予以相应的批评教育或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