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当代课程理论背景下的教师个体话语权

2012-12-10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教学大纲、教材、培训、会议等接受工作指令,并由一种技术评价体系对他们的教学进行质量控制,在这种教育活动的功能化和表象化中,教师完全丧失了教学的主导权,成为教学文本和机构话语的传声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个体话语的言说表现出无序和间断性的恐惧,最终使自身的个体话语权消于无形,而其先在的合理性预置必然难以实现,最终只能以公共性、集体性的言说将内在性的、本真性的个体话语变为外在性的、技术性的规范性话语。这不仅违背了教学的本质,也与当代课程理论的潮流相悖。所以,教师个体话语权应该回归到它的本位,以体现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主导权,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彰显教育的本质功能。

(一)教师个体话语权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的个体话语权是教师话语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由知识和经验走向理解的今天,它更是教师分享个体生活经验、实现师生对话的重要基础。如果仍然一味淡化教师个体话语所蕴含的权力色彩,而代之以超政治的性格解读,就会导致教师会以消极语汇的方式将个体话语边缘化,形成“我言他思”、“他言他思”的被动言说局面,个体话语权的运用随之衰变为贩卖他人的思想的行为。因此,教师个体话语权在运用之初,是可以考虑将教师个体话语纳入到公共性的话语体系框架中。但在课程实施中应该竭力避免教师的个体话语被公共性的、群体性的机构话语所覆盖。教师的发展必须而且只能依赖于重构包括课堂在内的教师生活世界并改变一切扭曲他们生活方式的机构话语活动和权力符号系统,从而使教师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在自由和本真的状态下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对自身话语进行根本性的自觉性的创造,并具备在职权范围内将自己真实丰富的精神世界连续、完整地加以展示的话语权力。

(二)课程自主性与教师个体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