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大中专院校创新德育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2-12-06

在以往的大中专院校高专院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出现了老师居于重心地位,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大中专院校培养大批“四有”新人,敢想敢干,敢闯敢拼,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工作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是德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加强,不愿接受训导式教育,乐于以判断、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由此,当前的德育工作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同时,也要求老师在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当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只有通过生活实践,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

当前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养成相对轻视,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要改变这种局面,大中专院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大中专院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每一位院校老师,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使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大中专院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传授技能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大中专院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

此外,大中专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体系;发挥学科渗透的德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大中专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