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分析与评价

2012-12-06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学习者都可通过自我教育而成长。

人本教学理论实施不仅体现在教师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上。人本教学难以持之以恒,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在:一是学生未能尽快适应大学启发式教学,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迫使部分教师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上。二是学生未有课前做充分准备的习惯,这种情况在文科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此,上课时就无法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加上许多教师都住在校外,教师下班后,学校成了学生的大本营,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几乎是零。三是在课外,学生没有聚在一起相互讨论、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上,学生之间几乎也是老死不相来往。四是学校图书资料不全,网络建设跟不上,学生查找资料存在某些不便和困难。五是学生课程太多,作业负担过重,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缺少课前准备,导致上课的时候,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看课件,连笔记都不用做;听讲解,唯独不带脑袋思考。长此以往,教师逐渐失去了教学的兴趣,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教学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缺位下的多媒体教学主体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和科恩伯格(O.Kernberg)等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仍然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即“什么是学习”和“如何学习”两个方面,予以的指导是十分不够的。突出地表现为:第一,由于教师担任的课程门数和班级较多,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第二,在多媒体教学中,较少思索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如何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第三,不注重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讨论与交流,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反馈。第四,片面追求课件的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频等各种效果,以及对学生眼、耳感官的冲击。

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和敦促教师角色的主动转换,即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