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了吗”还是问“还有问题吗”?老师在课堂上常问的一句话是:听懂了吗 ?而在西方一些国家,老师在课堂上常问的一句话是:还有问题吗?这两种问法究竟哪一种更好?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提不出问题,还谈什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怎么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呢?又如何生成有效课堂呢?
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中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中,沉浸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知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法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如在《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时,我就学生对立体图形了解不多,空间概念不强的客观现实,我就采用了先向学生展示正方形、长方形的各种展开图,由学生自己用方格纸“克隆”下展开图,然后折叠成立体图形。这样学生易接受,而且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所以学生很快掌握了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图之间的规律:哪些展开图可以折叠成立方体。通过深入地思考和观察学生自己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就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师生都感到非常愉悦。
处方四: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效益在反思中提高。
备课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更要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的做法坚持写教后记:记录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出现了哪些令人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学设计方案还能优化吗?同时指导学生做好学后记,帮助他们及时总结学习的得失。细节代表着经验,成长源于灵感。课堂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我们应该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不仅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益,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关键在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要用爱心和智慧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用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轨迹,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让“放任与浮躁”的课堂多一份理性和厚实,让“放任与浮躁”的课堂多一份纯朴和希望。
下一篇:培养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