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儿童语言学习的外在因素:构式语法与斯金纳的对话

2012-11-01

儿童语言学习就是建立并习得“形式—功能”匹配的过程。[35]如果形式与功能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儿童就比较容易掌握相关语言;如果一个形式对应几个功能,则会对学习者造成困难。线索有效性(cue validity)可以用来衡量语言输入一致性,其定义是语言的形式对功能、功能对形式的匹配程度。[36]例如动词-ed形式可以表示“过去”的功能,但这个功能同样可以由许多不规则形式表达,因此动词-ed与表示过去功能之间的线索有效性比较低。[37]这说明稳定的提示—结果关系(cue-outcome)是人与动物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基础。[38]

(三)输入复杂性。

语言输入的复杂性同样决定了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影响复杂性的重要外在因素是新构式与已知构式的距离。儿童对新构式的学习依赖于已学过的相关构式。[39]因此,在语言输入上,复杂构式的输入要有利于儿童找到新旧构式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对构式进行类比和范畴化,使其语言使用不断接近成人。

三、斯金纳儿童语言学习理论中的外在因素。

斯金纳的言语行为理论因为强调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外在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诞生伊始就遭到了乔姆斯基的“摧毁性”批判。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后,言语行为理论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语言教学、儿童行为研究、儿童言语行为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40][41]

斯金纳使用操作强化原理,描述并解释了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刺激控制下的言语行为有三个重要事件:刺激,反应和强化。[42]三者相互依赖,刺激引发反应,同时提供了反应受到强化的场景或环境。给定一个刺激,某一反应会跟随相应的强化。如儿童看到一只猫(刺激),说出“猫”这个词(反应),得到母亲的肯定“是的,说对了”(强化)。这样的依存关系是一种环境属性,一旦建立,有机体就能掌握受到强化的言语反应。[43]斯金纳对儿童言语行为发展的描述和解释,与“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理论相比,虽然没有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但是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即都强调外在因素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斯金纳是以“言语事件”

为核心概念阐述其言语行为原理的。

(一)言语事件的整体性。

在强化依存关系成立的情况下,环境与儿童言语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言语事件”的整体性,而言语事件的整体性又保证了儿童顺利实现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匹配,完成语言学习。如婴儿因受到剥夺刺激控制(饥饿)而发出“Milk!”,随即得到了牛奶,这样的“言语事件”反复多次发生之后,“饥饿———Milk———得到牛奶”就会形成一种依存关系,如果再有同样的刺激出现,婴儿就会发出同样的反应,受到同样的强化(剥夺状态的撤销)。通过这个过程,儿童学习到了“Milk!”这一语言形式,并实现了形式———功能的匹配,即习得了这个反应。

言语事件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强化依存关系下言语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而且体现在言语社区对儿童语言形式的强化标准会随着儿童年龄因素、具体使用场合、听者关系等变量而作出不同的变化。面临同样的剥夺控制,儿童发出“/apē(/apple)”(年龄2)、“/apēl(/apple)”(年龄5)或“Can I have anapple?”,均可得到撤销剥夺的强化。但已经具有成人语言水平的儿童发出/apē/,则不会产生强化。正是由于言语环境中多重因素的作用,[44]言语社区对实现同一功能的不同语言形式进行不同的强化,使得儿童语言日益丰富,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强化依存关系强调儿童必须在特定的“言语事件”中实现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匹配。这一点与“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理论是基本相似的,但是与构式语法所强调的单纯的外界输入相比,斯金纳所描述的外在环境提供了更为立体、全面的语言事件。这里的“完整”既包括外界环境与儿童言语的横向互动关系,也包括纵向聚合关系,即言语社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对儿童言语产生的差别性强化。完整的言语事件框架是儿童进行语言形式———功能匹配的物质基础,儿童在反复经历的言语事件中学习语言,这是单纯的外在输入因素无法全部解释的。

(二)言语事件的偏向性。

“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理论已经证明,儿童的语言输入是偏向的。相应地,儿童所经历的言语事件也具有偏向性。这意味着儿童所经历的几类偏向性言语事件也是高度重复的。在斯金纳列出的六种基本反应类型中,[45]祈令(mand)、触发(tact)和回音(echoic)反应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言语反应类型。

儿童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儿童语言发展初期使用频率最高的言语是表示请求、命令等功能的祈令语。这种言语行为的结果是回避或减轻反感性刺激,或对剥夺的撤销。如儿童发出“Milk!”“Mama!”等,所得到的强化是解决饥饿问题或通过得到妈妈的爱抚减轻不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儿童学会了语言的命名功能,即触发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指称、提及、宣布、谈论、命名、表示或描写它的刺激,所受到的是肯定、赞扬等泛化的强化。如儿童语言发展早期就可以说出许多他们所熟悉的物体的名称。由祈令———触发序列组成的言语事件是儿童经历的主要事件,保证了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习得基本词汇。

回音反应指的是在言语刺激的控制下,生成与刺激类似的语言模式,即那些应声而起的模仿。[46]这也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言语行为。儿童的回音反应会因受到成人的肯定、爱抚等而被强化。值得一提的是,儿童最开始的回音操作往往是较大的整体结构,[47]即对表达某一功能的语言表达进行整体的模仿,如“It's my toy.”这与构式语法学家所发现的儿童大量“整块产出”的实证结论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