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

2012-10-29

(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国体、政体的基本内容、准则和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有自立能力、有信心、有参与意识、具备法律素养的自主公民。

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一要加强主体意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主人翁意识,培育自尊、自强的心理意识,克服等、靠、要的依附意识,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确立;二要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既要树立权利意识,坚决捍卫政策和法律的尊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权利,又要树立强烈的义务意识,明确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从而积极履行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三要加强法治意识教育。通过法治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四要加强国民意识教育。通过国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铭记自己是国家的构成分子,进而自觉维护国家权威、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国家安全等。[5]

(三)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对人才培养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大学文化涉及面广,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日常管理等诸多环节。[6](P44)大学文化建设中,多一些高尚、严谨、宁静和实在,少一些低俗、松懈、急躁和喧嚣,让大学生潜移默化为德智体美和专业才能和谐发展的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矫正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建立起自尊、自信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进行自我管理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养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了解困扰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积极发展自我;通过心理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7](P29)三是加强诚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诚实守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君子一诺,重于泰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而不立”的古训和“没有良好的诚信记录就只能在社会中到处碰壁”的原则是相通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纵向历史教育和横向的现代人类社会的“诚信”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今世界必然选择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一切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诚实见信于人,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相衔接、相协调的合力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效。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应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就社会而言,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使市场经济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同时社会和政府要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和创造条件;就家庭而言,父母注重言传身教,少一些溺爱,多一些严格,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责任;就学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营造氛围,完善机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联系,改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统筹规划,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建立立体教育网络,克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倾向,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实效。

(五)强化社会实践,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最佳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长见识、增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青年志愿者、扶老助残、爱心奉献、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大学生可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加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还可以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总之,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社会实践,确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彰显对家国天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鲜明的正义原则,增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

[2]金一斌。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3]高原平。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外企业家,2009,(6)。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4-24)[2011-04-25].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5]李荣娟,施雪华。公民意识教育正当其时[N].中国教育报,2008-03-11(3)。

[6]吴绍芬。视学生发展为本,铸大学生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7]夏凤琴。高校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威廉希尔app  教育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