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激励创造情趣,掌握创造技巧

2012-04-06

3.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4’可以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就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并且创造力又在其中得到发展。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性强的特点出发,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就成了强化自主学习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留有时间,允许学生提问。提问时间可放在三个时间段里:一是初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提出问题,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二是精读阶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插间”,提出自己的困惑或不同看法;三是学完一节或一篇课文后,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其次,要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提问。不能因为学生提问水平低就不让学生提问。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表扬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支持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敢于质疑问难,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泪泪而来,提问艺术就能不断提高。

最后,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会问”。要指导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使他们从“肯提”到“能提”,再到“会提”,直到“提好”。一是做好示范,问中有导。教师要有一定的提问水平,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学会提问。要抓住课文重点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或不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要充分利用课文练习第一题,引导分析,让学生领悟问法;要在看似好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的本领。二是让学生在自己提出的众多间题中选出最主要的问题,逐步优化提问艺术,提高提问质量。

三、改进学习方式,形成创造习惯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1.探究学习

创新实践活动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是自主探究的主体,并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或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间题。首先,学生要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间题。如:提出“假如”问题,能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对人、地、事、物、时作假设性发问;提出“列举”间题,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符合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提出“比较”问题,能有效地对两项或多项资料就其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提出“替代”问题,能用其他的资料合理地取代原有资料;提出“除了”问题,能针对已有资料,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观念:提出“可能”问题,能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提出“想像”问题,能运用想像功能化不可能为可能;提出“组合”问题,能提供资料,让学生排列组合成有意义的资料:提出“六个w”问题,能对wh。(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汕ere(何地)、how(何如)提出问题;提出“类推”问题,能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物作人情人理的比拟。其次,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要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与美国发明家奥斯本首创的“头脑风暴法”异曲同工。它是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对某一固定问题出谋划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参加人员少则四五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大家集中在一起,每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案,相互启发,互相激励,使思维发生连锁反应,闪现出创造的火花。这种会议不应过于严肃,要让参加的人畅所欲言。各种设想不分优劣,一律记录下来,不过早地进行评判。各种活动学习设想多多益善,以量求质。最后由与会者把别人的和自己的各种设想加以综合、改造,从中总结出最佳方案。合作学习一般是学生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主智慧和集体力量来解决有关问题。如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可成立导演组、剧本编写组、演员组、场务设计组等,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合作来完成。

3.活动学习

从个性特点来说,小学生活泼、开放、热情、乐于表现。活动学习便于使动口、动脑、动手三位一体,促进教、学、做合一,使学生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尽情地唱、跳、演、辩、赛、画。如在学习《翠鸟》、《燕子》、《壁虎》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画出翠鸟、燕子、壁虎的形象,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惊弓之鸟》时可以进行适当表演等。

能力低,课堂上打基础时间尚且不够,哪有精力和时间搞创新?子是迫于形势,便搞花架子、走过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的儿童,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因此,要把学生从传统的只能一味地听教师讲中解脱出来,把课内时间还给学生。首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还语文课以“朗朗书声”,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文义,在读中理解语义、体味感情、领悟新知。不仅要创造性地运用“看学生读”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要创造性运用“看老师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其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思考是创造的前提,离开了思考也就无所谓创造。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以利于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能为了赶进度、图省事,而把学生的思考时间占用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先让学生自己研究,不要急于把问题扯碎,一句一句地追问;也不要一遇到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就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把正确答案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要努力做到在学生的思考中激活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要在学生的争论、讨论和辩论中,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反馈让学生调控,总结让学生完善。最后,留给学生写作时间。化读为写是阅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课中留出写作时间,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仿写、扩写、缩写、续写和改写,做到读写结合,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实现读写迁移,仿中有创。

2.忽视基础,架空创造

丰富的知识是创造能力产生的基础,获得知识(理论和实践)越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为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在特殊活动领域的特殊发展,形成特殊能力;在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创造能力。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其创造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发展其创造能力也是不大可能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脱离教学实际,为创造而创造,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如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有的老师问: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他身上的手榴弹没有爆炸?然后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说邱少云卸下了手榴弹,放到了火烧不到的地方;有的说课文已交代过了,他潜伏的地方离敌人很近,若有一点动静就会暴露目标,要纹丝不动,是不能卸下手榴弹的;有的说邱少云死死地把手榴弹压在身下,火烧不着;还有的说,我随爸爸在部队生活过,听说手榴弹外壳上涂有一层黄油,专门用来防热的,我想可能是它起作用。讨论十分热烈,但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并不大。

四、纠正不当做法,保证创造效果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既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应避免两种倾向。

参考文献:

【11[英」5.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69.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仁MI.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1.

「3]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97一598.

更多内容请进入:

威廉希尔app 论文“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