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会计审计 > 会计理论论文

对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之实证研究

编辑:

2014-05-13

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2001)对1999年到2001年上市公司配股行为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年有143家上市公司达到了配股要求,其中近70%的公司提出了配股申请。没有提出配股要求的公司有44家,其中有29家上市公司已在1998年实施配股。因此,在满足配股条件的143家公司中,只有15家在三年内没有配股。验证了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会推出配股方案,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采用了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取得了显着成果。其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认识及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相比国外的盈余管理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上市公司回避市场监管的动机,以及沿用国外研究的模型进行讨论,很少有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制约因素进行综合测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通讯行业15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希望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情况,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随机抽取的通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我国通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及国内通讯设备需求旺盛、通讯运营商重组等原因,我国通讯业上市公司有着高投入、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等特点,但各个公司之间的成长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通讯行业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评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数据来自于东方财富网,其中的数据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17.0和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

(二)财务指标的选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综合评价函数体现了会计盈余的真实、持续、成长性等特征,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方法。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净资产增长率等七个指标建立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三)数据处理

为了减少主成分的偏差,笔者将15家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盈余质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质量。本文将45个观测值作了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

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如表2所示,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比较高。也就是说各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方差,所提取的因子以特征值大于1为基数选取,本次提取因子大部分在0.8以上,总体来看效果较好,因子可以说明大部分样本信息。

由表4可以看出,7个成分中,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高达28.576%。前四个成分的因子贡献率累计达到80.975%。因此,本文选取前四个成分作为公因子建立成分矩阵。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个成分中,营业利润增长率的得分最高,达到0.685,流动比率与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最低,为负数且指标绝对值比较大;在第二个成分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贡献最大,营业利润增长率次之,应收账款周转率为负;在第三个成分中,净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分较高,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负;在第四个成分中,净资产收益率得分最高,营业利润增长率、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净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为负。

(四)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