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06
(二)审计现场实施阶段
1、流程追溯法
审计时遵循溯本求源的思路,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价能力,根据追溯结果判断审计事项的发展方向,明确相关审计事项,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应性及有效性,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这种方法适用于伪造数据输入的舞弊类风险。
以项目模块中ERP环境下的虚构项目为例,在ERP项目模块中,根据项目管理流程,设计了相应的操作流程,这些ERP操作环节除了项建阶段涉及上级公司权限外,均要涉及公司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包括项目管理部门、物资部门、财务部门,整个流程因牵涉多个部门,会形成一定的内部牵制机制。但如果出现公司管理层主导的集体伪造ERP数据时,从项目WBS的创建、物资的采购、出入库、项目的服务确认、项目的竣工财务转资等流程一路绿灯,配套的物资采购合同、出入库单据、服务合同、发票、开竣工资料、工程决算资料等纸质资料和签字手续一应俱全。那么在ERP中运行的整个工程项目流程只能是一条经人为虚构的“完美”流程。
2、循环测试法
审计时通过查找各模块中的非集成业务风险,通过对比某一具体业务在单项功能中的运行结果和在系统集成功能下的运行结果,进而从ERP内部控制环境中寻找流程控制的风险点。这种方法适用于脱离ERP业务流程的非集成风险和运行过程中的流程风险。
以物资模块中线外采购为例,在ERP物资模块中,根据物资管理流程,从采购订单-发票校验-材料入库-材料出库有特定的业务流程,而往往对于成本中一次性消耗的大宗物料非集成风险频数较高,这类业务经常是绕过“线上”的ERP业务集成而直接采用“线下”的总账凭证在财务模块实现。这类业务涉及物资金额大、数量多,存在很大的二级库管理风险,如ERP系统外物资管理流程缺失的话,很容易造成物资流失。
3、实时审计法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实时收集自已感兴趣的资料,并通过系统将这些资料实现共享,从而进行实时审计,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为事前、事中审计创造条件。这种方法适用于错误数据输入的数据质量风险和应用层面的操作风险。
基于业务流程转变的ERP应用风险审计研究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相关推荐:基于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探讨
标签:其它会计审计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