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论文

关于新经济时代国外人才机制透视

编辑:sx_chenl

2016-10-20

本文讲述了关于新经济时代国外人才机制透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阅读下吧。

论文摘要:新经济的迅速兴起,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使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人才是知识的最重要载体,“得人才者得天下”,不管是国家之问的竞争,还是企业问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为了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人才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热情,全球范国内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才争夺战。本文在此撷取部分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人才机制和人才策略,以期对我们能有所帮助。

一、美国的“抢”人才策略

美国是向“新经济”转型最先、最快、程度最高、得益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开始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出现了“求才若渴”的情况。为了应付人才短缺的困境,美国政府在原有人才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抢”的战略,不遗杂力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仅1949—1969年的2O年中,美国就从发展中国家挖走了l4泉万名科技人才,这些人创造的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出于新经济发展之需,美国政府更是不惜通过调整政策措施,广揽海外英才。

一是调整移民政策,由过去以亲人团聚为主改为以市场需求为主,大幅增加签证名额。1998年外籍技术人才的工作签证额为6万名,实际却发了2O多万名。2000年到3月份就用完了全年配额。企业为应急,变相使用无名颧限制的交换访问学者签证雇佣外藉人才。据移民局统计,在工作签证申请者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占60%。

二是提高福利待遇。在美国,学位越高收入越高。美国科学基金会做过一次调查,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一年收入普遍低于3000美元,而美国科学家的中等收入即可达到15万美元以上,这种个人利益上的差别对国外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美国很多高技术公司还采用期股期权方式,即公司除了给高薪外,还视工作的重要程度额外配给股票期权。由于高科技产品附加值看涨,许多公司的殷票成倍甚至几十倍地上涨,每天都有专家、工程师成为百万富翁。据统计,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比低技能工种高出近三倍。

通过这些举措,凭借着经济发达、科研条件优越、竞争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才纷纷流向美国。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8名美国人中就有一半是来自奥地利、德国、新西兰的“外援”。据统计,美国50%上的高科技岔司大量聘用外藉人才。在加州硅各,1/3的高级科研人才是外国人。在计算机领域,一半以上的博士没有美国国籍。近年来,美国各大“猎头公司”更是遍行全世界,为美国公司网罗各国的高科技人才。

在抢引世界人才的同时,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培养本国人才。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电脑,熟悉电脑,美国的绝大多数小学都建起了电脑操作室微软公司已把人才争夺战打到了中小学生的身上,要预订“天才儿童”。大学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尤其受欢迎,2000年的毕业生早在1年前就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全美各大专院校研究所,也为高科技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研宄条件。美国政府还十分重视继续教育.每年用于国民知识培训的资金就达1000亿美元,有2300万人接受继续教育,其中工程师就有50多万名。最近美国劳工部、教育部又增拨1.35亿美元用于培训40万名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美国重视并储备了大量人才.使“山姆大叔”在这场世界性的竟争中一直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二、英国复活的人才机制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就有“科研在英国.开发在美国”的说法.英国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比倒一直名列前茅。在生物、医学、信息、盎融、教育等领域,英国更是人才济济。仅在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比其他欧盟大国一个国家的获奖人效还要多。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英国灵活的人才机制。

(一)人才流动政策宽松。

英国人才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不限制人才的流动.他们章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对流向国外的高科技人才并不刻意限制,而是执行“来去自由”的宽松政策。有关部门算过一笔精明的细账:一个优秀的英国互联网人才在美国一年可创造利润1000万美元,但他个人每年回英国消费,以及将部分资本注入伦敦金融城,最终能将600万美元花在莫国。

从这种指导思想出发,英国就在创造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铡如:英国牛津大学虽然在薪金上很难与财力雄厚的美国大学打“价格战”,但他们在适当提高老师待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最终,许多在美国任教的教授由于留恋牛津大学特殊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学风,几年后又回到了牛津。

(二)注重使用全世界人才。

英国人才市场的一大特点是大量外国人在英国供职。英国政府这几年一直倡导“多元文化”和“多民族共存”,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外来人才,英国政府规定,英联邦国家的技术人才不需要办理工作签证,就可以到英国工作两年。2000年1O月,英国又对外来移民的工作许可证制度进行了调整,重点是放宽对外国技术移民的法律限制,这种广揽人才的做法从英联邦内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吸引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估计今后每年移民英国的技术人员将达到10万人左右。全英的着名跨国公司、科研机构等,也将拥有自行签发工作许可证的特殊权力。只要大公司雇用的海外人员,不管是否有硕士学位,英国政府都将他们枕为人才而发给签证。英国的信患产业近年还向中国和印度人才敞开大门。例如:在着名的英国硅谷铵司,中国人和印度人就占很大比例。这些外来人才在知识和素质上丝毫不亚干英国本国人才,他们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英国本地人才的流失。

(三)推行实用和功利主义。

英国的人才观念是极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英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人才辈出.但在高科技应用领域人才并不很多.因为英国不愿意在这方面先期投入大量的培养经费。但是,英国往往能在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奥秘就是.英国认为与其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还不如花钱购买一个高科技人才已经创造出来的成果。一个拥有很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人不一定就是难得的人才.但一个已经创造出科研成果的人必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英国一直在耗费巨资吸收这一类人才,并以重金购买其高科技成果。

最近,英国在人才政策上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不久前通过的科技自皮书中,英国政府规定,今后将对高科技研究、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政策,国家将拨出专款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其中由英国政府认定的几百名杰出人才的年薪将达到10万英镑以上。另外.政府对人才的定义也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上的人,而是覆盖面更加宽泛,包括盎融、科技、教育、信息、法律、医学等各个领域。除英国之外,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广纳人才,避免人才流失。如德国实施绿卡规定”招揽人才。据统计德国目前至少短缺75000名信息技术人才。面对日益严重的人才“瓶颈”问题,德国提出从欧盟以外的国家招聘专业人才,2000年8月1日,联邦政府正式实施了“绿卡规定”。根据“绿卡规定”,获得德国绿卡必须具有高等学校或专科高等学校信忠技术专业学历,或有德国雇主愿意付给年薪至少lO万马克的收入协议,以证明其具有相应技能。要求获得绿卡者主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软件、多媒体开发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集成电路和信息技术系统开发人员以及信息技术专业咨询人员等。颁发绿卡人数最高限额为20(200名,绿卡有效期限5年。事实证明,“绿卡规定”颇有成效,从生效之日起不到三个月的时问内,已有近2500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获得了绿卡。

另如,俄罗斯、巴尔干地以及其他东欧国家近年来人才流失问题都很严重。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诸如加大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建立各种专门基盘、科学城和科学园区,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员工资,改善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规范移民条件,向学成归国人员提供补贴,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等措施,遏制人才继续外流,井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印度成功的人才战略

印度2000年的软件出21达到63亿美元,在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对全球32家软件公司颁发的“顶级质量”认证中,印度企业便独占了17家。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其软件出口占了美国市场的60%以上。印度在IT领域创造的一切辉煌,皆缘于她成功的人才战略。

(一)领导重视,政策扶植

以IT为枝心的高科技在印度的若起和发展,与印度领导人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50年代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提出:一个民族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振兴,就必颁依托高科技的发展。政府投入巨资,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这些学院的毕业生,逐渐成为缔造印度IT产业大厦的精英;1984年,被国民亲切地称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更将计算机的开发当成国家的头等大事;90年代,拉奥就任总理,政府对IT产业的发展又推出了许多扶持政策:免除高科技园区公司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允许外商控股100%;免征出口软件商的所得税等等。1998年。印度政府组建了“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蛆”,由总理亲自出任组长,制订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全方位推动IT业的发展。1999年,印度政府成立IT产业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专门设立rr部门的国家之一。有“网络迷”之称的现任总理瓦杰帕伊执政牲来,印度政府对IT产业的政策和资盘投入也更趋广泛。

(二)普及基础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印度在IT领域的教育已做到了从小抓起。全国2500多所中学均开设了电脑课,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最近,又在6个国家级“印度理工学院”的基础上,在各邦也开始设立“印度信患技术学院”,大力鼓励民问和外资办学,英特尔公司最近决定出资帮助印度在两年内培养2O万名信息技术教师,以普及信息教育。这使得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体系。截至2000年3月31日,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34万人,而三年前仅有16万,其软件科技人才正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此外,印度每年还对25万人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庞大的教育体系。为印度创造了无数从尖端的科技研发到基础的实际应用的梯队形人才。

印度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还推出了“复合型”的发展战略,重视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他们培养的软件工程师,不仅懂得软件程序设计,而且深谙哲学、历史、艺术。这些综合型人才的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更具创新能力。由此,能确保印度在人才素质上始终站在世界IT业前列。

(三)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80年代后期,国际卫星通讯的普及,因特网的出现,使得西方公司普遍青睐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才市场,外资如潮水般涌八印度“硅各”班加罗尔。仅1998年,班加罗尔就吸引外资11.4亿美元。迄今,在印度“硅谷”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达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

南印度的海得拉巴也是一个发展IT业的宝地。美国微软公司在本土以外的第一个软件开发中心就设在这里,不久前,微软与印度INFOSYS公司签定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合作创立“微软.NET”公司,届时INFOSYS公司的1200名技术人员将在微软平台上接受培训,从而获得微软最尖端的网络科技,此事被印度IT业内A士称为“战略结盟”。此外,IBM、爱立信、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大公司也都将海得拉巴视为海外发晨的桥头堡,欧洲的巴安公司已决定将全公司80%的研究工作转移至海得拉巴。目前,海德拉巴集中了全球40家着名的IT公司,正集中开发日前世界三太热门软件:网络通信、服务器和加密软件。

(四)实行高薪,吸引本国人才回国投资。

随着IT业的蓬勃发展,印度IT人才市场由供过于求转为供不应求。许多印度IT公司为留住人才,不惜血本,不断创造百万富翁是他们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手段。在印度,一对韧八IT业的年轻夫妇,年薪可达17000美元,且年增长率为50%。1981年创立的INFOSYS公司历经20年的经营,公司资本达到7 100亿美元,.总裁摩思不断将公司殷份优惠转让绐员工持有。由此,已有200多名员工成为百万美元富翁,近2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卢比大户。

在实行高薪揽才的同时,印度政府还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盘国人才回国投资。政府投资125亿美元,专门划拨250英亩土地建设科学城.作为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永久性基地。方兴未艾的IT革命,也使许多早年到美国“硅谷”淘金的事业有成的印度科技人才回到祖国。他们大多将资金投八到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印度高科技园区,投资速度为年均每人20万美元。在雄厚的资金基础上,印度不仅成功地将“硅谷”用作振兴国民经济的一块跳板,而且使发展多年的软件开发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另外,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为了控制本国人力资源的外流,都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回流计划,千方百计谋求海外人才回流。他们采取的办法主要有:

一是用高薪吸引回归人才。不少亚太国家政府都制定特别优惠政策,对回归人才进行必要的资助。韩国政府率先对回国的科技人员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在当年韩国月平均工资只有50美元的情况下,回国的科技人员每月可领到250到400美元的工资,高于该国部长的标准。在新加坡,主要的科研机构已全部聘请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专家、学者作为负责人,而政府则按照欧美国家的水平付给他们工资。

二是优化创业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亚太国家还注重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国内创业环境上.不少新兴工业化国家都专门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回国创业的舞台。1974年,韩国政府投资17750亿韩元(约合15亿美元)创办大穗科技园区,现已建成生化、理工等多学科科研教学基地。目前大德科技园区内拥有研究机构55个,大学3所,已成为韩国科技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而以色列针对本国实际采取的重视教育,鼓励竞争的办法,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色列对教育的投资仅次于国防,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的10%以上。早在80年代,根据国土资源贫乏的国情,以色列及时调整发展战咯,重点发展高科技、出口型产业。同时,制订人才竞争政策,推动高科技发展。如夸以色列的电子、通讯、医药、激光、农业设备等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全国高科技企业共3500家,仅次于美国。以色列依靠高素质的人才,一代人就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到现代工业国的腾飞,制造了经济奇迹。

以上就是关于新经济时代国外人才机制透视的内容,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解析新疆民族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国有林场经营的新思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